一根根石斛,長成了致富的“寶貝”
在龍陵縣的許多村寨,村民們都靠石斛走上了致富路。龍山鎮尹兆場社區的村民段生啟,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跟石斛“結緣”。那時,看到有外地商人到村里收購野生石斛,價錢不錯,段生啟就開始到深山里尋找野生石斛帶回家栽種,一年年積攢下來,移栽的石斛越來越多,林蔭下、糟木樁上的石斛每年都會為段生啟一家帶來一些收入。
嘗到石斛的“甜頭”后,段生啟開始甩開膀子大種石斛。現在的段生啟不僅因為“石斛”淘到了“金”,還和寨子里的斛農們一起成立了龍頭企業,加入了專業合作社。他們在堅守好石斛產業的同時,開始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邁進。如今,走進他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只見重樓、黃精、三七、八角蓮、冰球子、菊花等長勢正好,陡峭的偏坡苗圃基地上,密密麻麻的石斛種苗迎著春風盡情生長,不久又將有一大批種苗發往外地。
在龍陵,一根根石斛開辟了助農增收的渠道,在致富的道路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據悉,龍陵石斛已經成功帶動1.2萬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助力建檔立卡貧困戶2564戶成功實現脫貧摘帽。
一顆顆楓斗,扭出了別樣的“和諧”
過了石斛鮮條采收季,龍陵斛農便以另一種方式從石斛身上“生財”——加工楓斗。
連日來,每天清晨吃過早飯,龍陵縣繞廊社區的婦女們又來到了合作社,在楓斗加工大戶黃芬彩的組織帶領下,圍著一盆炭火、一把篩子,在一把鉗子、一個個夾子的輔助下,一根根石斛就變成了一個個緊實的楓斗。
談到如何成為楓斗加工大戶,黃芬彩感慨地說:“在龍陵縣組織開展楓斗加工培訓時,楓斗加工的老師們就進村入戶開展動員,手把手地開展教學培訓,那時,我還抱著觀望和湊數的心態。因為我們都沒發過石斛財,做楓斗更不用說。”黃芬彩記得,當時班里來了38個學員,學著學著一個個都打了“退堂鼓”,只剩下她一人。在聽說黃芬彩也開始動搖后,老師去到了她家,反復做黃芬彩的思想工作,并留給她100斤石斛讓她在家學著做。隨后,老師又帶黃芬彩到龍陵縣城,認真地教她,陪她練習,才堅定了黃芬彩的信心。
聊天中,黃芬彩的電話又響了,外地客商來催貨,希望黃芬彩盡快發出之前預定的紫皮石斛楓斗。掛斷電話后,黃芬彩忙著給剛剛加工好的楓斗“拋光”。隨著火花騰起,須臾功夫,一顆顆毛茸茸的楓斗“華麗轉身”,變得光滑起來。“你們看,這樣的楓斗,一根石斛就做一顆楓斗,又大又緊致,放在手心里都感到沉甸甸的!這就是我們的加工特色,客商們都很喜歡。”黃芬彩高興地說。
在龍陵的村村寨寨,都有從事楓斗加工的婦女身影。她們中,有的自己家種著石斛,加工著楓斗,石斛鮮條價格好就賣鮮條,鮮條的價格不理想,就自己加工成楓斗再出售,很好地規避了風險,也獲得了更多的收入。還有的人家,不僅加工自己種植的石斛,還和其他斛農收購石斛來加工,實現了積少成多、由小到大的穩健發展;有的人家栽種太多,自己加工不過來,又找人來加工……大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發著“石斛財”。
一步步發展,綻放出石斛的“芬芳”
在一個個斛農家庭脫貧致富的背后,離不開全縣的規劃發展。在石斛的發展過程中,龍陵縣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扣“深耕產業沃土、厚植惠民福祉”思路,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協會推動、部門聯動、共同推進”的發展模式,通過采取走好“政府+協會+組織”基礎路、走穩“財政+金融+項目”精準路、走實“質量+品牌+市場”創新路、走順“研發+培訓+標準”長效路這四條路子,著力做大做強石斛綠色生態品牌,實現了全縣石斛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如今,龍陵已經成為全國石斛生產第一縣,先后獲得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中國滋養文化示范基地、中國石斛產業發展聯盟會員單位、中國紫皮石斛之鄉、云藥之鄉等稱號。
據悉,龍陵石斛鮮銷占40%、加工占60%。鮮銷主要滿足食用、康養消費市場,年實現消費額1.2億元以上。加工初級產品以石斛楓斗、干條、干花為主,精深產品以石斛原液、凍干粉、精片、石斛酒、保健品系列為主,產品銷往省內市場、國內一二線城市,年實現銷售量1063.5噸,銷售額3.95億元,在全省縣(區)排列首位。石斛觀賞花卉發展勢頭強勁,實現銷售額達2540萬元。目前,龍陵石斛種植、加工、流通、銷售、餐飲、康養、觀賞等產業鏈不斷拓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態勢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