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達鄉依托“五大五小”工程,把發展夜經濟作為穩就業保增長、擴內需促消費的重要手段,著力創建鄉村休閑綜合體、人員聚集打卡地和“鄉愁”滿滿的煙火集市,有力推動“強黨建”和“拼經濟”同頻共振。
黨建“開方”定策,順應群眾“夜需求”
先訪一步“查”民意。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通過隨機街訪、板凳夜話、民情懇談等方式,充分收集民需、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因需施策、因時施策,全力打破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等發展瓶頸,依托“七座廊橋”打造集“食、游、購、娛、展、醫”等于一體的鄉村休閑綜合體。先議一步“謀”發展。立足實際,充分調研走訪、召開協商議事會等,全力破解占道經營、車輛擁堵、安全隱患大等難題,為花橋晚市規范管理和提質升級提供科學參考、奠定群眾基礎。先建一步“應”民心。合理規劃布局,實施花橋晚市提質升級工程,新建防水雨棚20個,安裝雙臂路燈7盞、實木防護欄80米、創意廣告牌38個、燈帶350米,設置攤位76個,種植櫻花樹30株、柳樹25株、山楂樹2株。讓流動攤販找到合適的“歸屬地”,以“民呼我為”贏得“一呼百應”。

黨群“唱戲”攏心,燃動燈火“夜經濟”
引攤聚“煙氣”,“一枝獨秀”變“百花齊放”。提質升級的落地實施,讓花橋晚市不再是單一的集市,而是有著田園風光、民俗文化、休閑娛樂的文化活動陣地,高效實現了流光溢彩的平達夜景與多元消費業態的珠聯璧合,讓升騰的人間煙火氣氤氳出經濟發展的無限活力。引才提“人氣”,“潛在磁場”變“發展能量”。充分運用花橋晚市現有資源,積極打造天天有直播的天天“電商街”,探索出“直播+擺攤+粉絲經濟”的發展模式,不斷夯實鄉土人才發展基礎,讓“人氣聞著味來”。截至目前,晚市最好一戶日銷售額可達“1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100萬元+”。引流旺“財氣”,“產業孤島”變“創業高地”?;蛲硎械陌l展,讓線上與線下的流量形成有利循環,粉絲流量、人流量、經濟流量不斷發展壯大,不僅富了老百姓的錢袋子,更拓展了廣闊的消費市場。通過線下售賣與線上銷售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讓群眾手里的“滯銷貨”變成“香餑餑”,更讓群眾找到了家邊的“門路”。截至目前,晚市每天至少有經營主體100余戶,人流量800余人次。

服務“聯動”惠民,立足多元“夜治理”
以“民”為先答好“健康卷”。以花橋晚市人員聚集為契機,開設中醫藥健康驛站“平戛醫舍”,同步啟動中醫義診服務,為群眾就醫咨詢、看病問診提供方便的同時,有效弘揚中醫藥文化。以“文”為媒唱好“惠民曲”。建設民俗打歌場,不斷豐富晚市內涵,積極組織開展民俗文化匯演、打跳、山歌比賽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露天公益電影放映,讓晚市的煙火氣更足、文化味更濃。以“治”為基畫好“同心圓”。建設“紅色驛站”,將志愿服務融入晚市建設,配備管理員1名、保潔員2名,組建志愿服務隊1支,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讓花橋晚市更加規范有序,真正做到既“撫人心”更“暖民心”。

夕陽西下的微風輕拂,編織著平達人民的悠然愜意;夜幕走動的紅色身影,守護著平達夜晚的煙火和諧;花橋晚市的霓虹閃爍,詮釋著溫潤平達的魅力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