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未散,龍江鄉蕨葉壩村的青瓦院落已響起篩子的沙沙聲。村民楊祖玉將新采收的石斛鮮條鋪在篩子上,開啟了制作楓斗的第一道工序。近年來,當地農戶依托庭院,發展起獨具特色的楓斗加工產業,450余名村民用傳承數十年的指尖技藝,在自家庭院架起“致富火盆”,去年實現增收250余萬元。

每天清晨,農戶們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從自家種植或是收購來的石斛中挑選出品質好的鮮條,這是制作楓斗的原材料。石斛在當地的自然環境中生長良好,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為高品質楓斗的產出奠定了基礎。

在大多數農戶的庭院中,火盆、竹鉗、剪子等工具整齊排列。石斛鮮條需經烘烤、繞條、加箍、烘烤等7道工序,才能蛻變成金黃卷曲的楓斗。“烘烤環節尤為重要。”。一位有著8年經驗的老師傅一邊翻動石斛條一邊說道。這一步需要農戶憑借多年的經驗精準控制火候,稍有不慎就會影響楓斗的品質。據村黨總支書記魯興錫介紹,全村85%的農戶通過“老帶新”模式掌握核心技藝,戶均年增收超1萬余元。

蕨葉壩村共種植仿野生石斛480余畝,為楓斗庭院加工提供優質原料。農戶們清晨采收鮮條后,利用農閑時間在家加工,庭院里烘烤成形的楓斗在陽光下泛著琥珀色光澤。“這道箍條松緊要精準。”村民濮永菊展示繞條技藝時,手指翻飛如舞,制成的楓斗螺旋整齊,色澤金黃,散發著清香。
如今,這種分散加工的生產模式已初具規模效益。蕨葉壩村黨總支書記捧起一把楓斗說:“我們正探索進一步改良傳統烘烤工藝,計劃搭建更寬的銷售路徑。”暮色中的農家院落,炭火映照著農戶專注的臉龐,石斛條在巧手中流轉成型。這座大山里的村落用庭院方寸之地,正譜寫著一曲靠山致富的鄉村振興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