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民房、干凈整潔的道路、縱橫阡陌的田野、抽穗揚花的稻谷、嬉笑玩耍的孩童……和美鄉村可感可及。近年來,龍江鄉以“魚米之鄉 魅力龍江”農旅小鎮為發展定位,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培育特色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等一系列舉措,鄉村振興路越走越扎實,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容村貌靚起來
圍繞“村莊整潔起來,鄉村美麗起來,村民文明起來”,近年來,龍江鄉通過整合滬滇協作、鞏固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等各類項目,共投入資金1400余萬元,完成特色竹林小道185米,種植三角梅、柿子樹、紅葉石楠等綠化美化植物1100余株,綠化面積2300余平方米,配套建設生態停車場、污水處理等人居環境提升工程,示范點項目疊加項目明顯。今年1月份,大漢壩村和赧等三板橋河兩處垃圾熱解氣化處理站正式投入運營,不僅有效緩解了垃圾處理難題,還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按照“村里事、村民議、村民建、村民管”的方式,突出群眾主體、尊重群眾意愿,讓群眾真正成為人居環境整治的參與主體和受益主體。“政府投資打造了稻田公園,修了人行步道,下午吃過飯我們就沿著小路,看著美麗的稻田風景,還鍛煉了身體。”弄崗村村民說。
鄉村旅游熱起來
“現在村子漂亮干凈,風景秀麗,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我正在考慮給民宿增加一些元素,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感。”何東慧是龍江鄉弄崗村的首批民宿經營者之一,隨著游客數量的不斷增加,民宿也將迎來發展“黃金期”。龍江鄉圍繞全鄉發展定位,以豐收節、稻花魚節、傳統開源等活動為載體,拓展出農事體驗、田園觀光、營地旅游等新業態,豐富了鄉村旅游鏈條,從吃、住、游、娛、行、購多方面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龍江旅游品牌辨識度不斷得到提高。目前,已連續舉辦了七屆稻花魚節,龍江紅細軟米和龍江稻花魚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云南省主場活動在龍江鄉弄崗村舉辦。
為更好的為龍江鄉農文旅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提升民宿、餐館行業等經營主體的服務水平,龍江鄉還舉行了“人人都說普通話,個個笑迎八方客”的院壩協商會,從而提高群眾與游客交流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游客的滿意度與旅游體驗。
百姓生活富起來
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龍江鄉積極探索“一年三熟”綠色高效、“一田多收”四季優產等綜合種養模式。按照“品種合法,性狀優良,生態適宜,農民接受”的原則,在稻田公園示范區重點種植“野香優紅占”品種,勐柳村營進田示范區以粳稻種植為主,上半年完成糧食播種總面積43980畝。為提高稻谷品質,農業技術人員向農戶開展科學施肥技術培訓,為村民講解了水稻病蟲危害、發病癥狀及防治措施。通過推廣施肥新技術、使用肥料新產品和施肥新機具,采用“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葉面肥+無人機”關鍵技術,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預計今年“三新”技術示范區內實現水稻平均畝產500公斤,畝節本增效50元以上。“水稻是龍江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在全鄉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將不斷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龍江鄉綜合保障和技術服務中心農藝師程一黎介紹說。
近日,龍江鄉新寨村黑木耳菌包加工廠正式投產,廠房擁有日產3.5萬包菌包的強大生產能力,不但能夠滿足本地黑木耳種植戶的需求,還能夠生產香菇等其他菌類菌包。而得益于高黎貢山多雨氣候滋養的三臺山,轄區內林地形成有大量的香蕈“天然菌棒”,通過充分挖掘利用優勢,引進仿野生香蕈種植,以此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要突破口、支撐點……龍江鄉產業發展正接二連三的鋪開來。
一個龍江景,半個云南美。走進龍江鄉,鋪開的是畫卷,縈繞的是詩意,邂逅的是意境,流淌的是鄉愁,龍江鄉宜居宜業的愿景逐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