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污水處理,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關乎生態底色。近年來,龍陵縣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以“補短板、強機制、提效能”為抓手,全面推進城鄉污水治理提質增效,切實提升群眾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助力城鄉顏值與品質雙提升,讓群眾安居樂業。

龍陵縣將城鄉污水處理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的重點工程,從政策傾斜、資金保障到技術攻堅全鏈條發力,推動設施建設跑出“加速度”。近年來,累計投入1.8億元,建成1座日處理0.9萬立方米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并在鎮安、象達等7個鄉鎮布局8座氧化塘,配套鋪設污水管網105.55公里、排水管網49.5公里,織就城鄉污水收集“一張網”。目前,全縣日均處理污水1.45萬立方米、消納污泥6噸,為系統治污筑牢了堅實底盤。
走進龍陵縣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控室,巨幅電子屏上,水質指標、設備狀態、能耗曲線實時跳動,宛如“智慧大腦”掌控全局。“我們依托中央控制系統與環境預警平臺,實現從進水到出水全流程數字化監管。”負責人尹秋媛介紹。廠內采用的A2/O(厭氧-缺氧-好氧)工藝,經預處理、生化反應、深度過濾等工序,出水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車間內,渾濁的污水經層層凈化,最終化作清流排入河道,肉眼可見的蛻變,正是科技賦能的生動印證。

龍陵縣先后出臺《污水處理廠崗位責任制度》《生產安全操作規范》等4項制度,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將日常運行記錄、進出水臺賬納入精細化管理。實現每個環節都有‘責任清單’,讓設備巡檢、藥劑投放、應急演練都有章可循。
“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保山市生態環境局龍陵分局與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扛牢監管主責,建立“問題清單+責任清單+銷號清單”閉環機制,通過日常檢查、聯合執法等方式,現場一線督進度、查實效。
在污水處理廠化驗室,化驗員濮艷芬正專注檢測水樣:“每天要測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15項指標,進水數據指導工藝調整,出水數據必須100%達標才準排放”。

從管網延伸到智慧運維,從制度約束到嚴格監管,龍陵縣以“繡花功夫”推進污水治理,讓城鄉水環境持續向好。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城鄉生態畫卷,正隨著汩汩清流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