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援建項目123個、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37個;購買和幫助銷售農特產品價值4200余萬元;助力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精準營養食品4款,帶動石斛全產業鏈產值突破80億元......一組組沉甸甸的數據,勾勒出大連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大工”)對口幫扶龍陵12年的堅實足跡,更鐫刻著校地跨越山海、雙向奔赴的深厚情誼。

渤海之濱的牽掛,穿越3000多公里山河,抵達云嶺之南的龍陵大地。自2013年校地結緣,大連理工大學以“精準”為綱、“實干”為要,從基礎設施補短板到產業發展賦新能,從人才培育強根基到民生福祉暖人心,持續為龍陵把脈問診、對癥下藥,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造血”體系。
“我們先后向龍陵派駐了六任掛職副縣長、四任駐村第一書記、十二批研究生支教團,這是跨越山海的緣分,更是代代相傳的責任。”大連理工大學掛職干部、龍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新奎的話語里,滿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堅守。12年來,大工幫扶隊伍接續奮斗、無縫銜接,在產業、教育、醫療、科技、人才等領域精準發力,讓幫扶成效真正扎根基層、惠及民生。

產業振興為基 鋪就致富快車道
龍陵的山川草木間,藏著群眾致富的希望,也牽動著大工幫扶團隊的心。
走進鎮安鎮陶鮮菇食用菌種植基地,菌香彌漫中,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肥碩的蘑菇頂破菌袋,工人們忙著采菇、裝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當初基地只種平菇,是大工幫我們引入紅托竹蓀,還置辦了菌架,產量一下翻了三番;后來又送來烘干機、滅菌柜,徹底解決了加工難題!”基地負責人陶麗林說起幫扶恩情,語氣格外真摯。在大工的助力下,基地規模逐年擴大,2024年產值達500多萬元,帶動18名周邊婦女長期就業,全年支付工資60多萬元,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穩定增收。

為破解特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大工依托科研優勢,為龍陵產業插上“科技+人才+電商”的翅膀。日前,一場匯聚20余所高校晉級團隊、70多位行業專家學者的電子商務策劃大賽在龍陵舉行,大家圍繞“電商賦能、品牌引領、數字轉型”,為石斛、咖啡、牛油果等特色產業獻智獻策。“大賽幫我們找準了咖啡產業的痛點,給出的方案特別實用!”保山楠迪咖啡有限公司負責人儲明孝信心滿滿,計劃盡快推動核心策略落地,實現品牌推廣與渠道拓展的新突破。
如今,“克地佬”“楠迪咖啡”“陶鮮菇”等特色品牌聲名鵲起,“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覆蓋全縣各個鄉鎮,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共享紅利,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民生改善為本 溫暖民心幸福路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更是大工與龍陵最溫暖的聯結。12年來,大工始終將教育幫扶作為“先手棋”,把對龍陵學子的關愛,化作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在龍山鎮核桃坪完全小學,“思源廳”師生餐廳整潔明亮,師生們有序就餐;在龍山鎮城區小學教育集團赧場校區,“螢螢之光鄉村書屋”成為孩子們汲取知識的樂園;課堂上,研究生支教團的老師帶著青春活力,讓知識傳遞更有溫度。校友會凝心聚力,籌資158.1萬元為龍陵一中捐建智慧教室,讓山區孩子與前沿教育無縫銜接;累計投入專項資金,更新2000余套課桌椅、添置120臺教師辦公電腦、補充3萬余冊教用圖書,讓校園舊貌換新顏。
“彩云公益”助學金如涓涓細流,12年間資助230名困境學生,45萬余元助學金為追夢少年撐起晴空;專項獎學金激勵學子奮進,過去三年已有18名龍陵學子考入大工深造,續寫校地情緣。深耕終有回響:2025年龍陵縣高考600分率由上年的3.82%提升至5.37%,歷史類679分的佳績位居全省第二......一張張亮眼成績單,是教育幫扶最動人的回應。
醫療健康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大工用專業與溫情,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校地醫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遠程會診系統架起“空中橋梁”,專家駐點帶教傳經送寶,鄉鎮“健康服務站”扎根基層。10月24日至25日,大工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專家團隊赴龍陵開展精準醫療幫扶,不僅帶來了醫療設備與藥品捐贈,還通過坐診、培訓等方式,將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群眾身邊?!坝行аa充了我院醫療資源缺口,為提升診療效率提供了硬件保障?!饼埩昕h婦幼保健院負責人的話語里滿是感激。大連理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不僅為龍陵縣人民醫院帶來了先進的眼科設備,專家團隊更親自主刀開展眼科手術。當患者重見光明時,家屬們滿是感激:“多虧了遠方來的專家,給我們帶來了希望,讓家人告別黑暗、重獲光明,這份恩情我們永遠記在心里!”
而在邦臘掌溫泉度假區,大工將科技創新與資源稟賦深度融合,改造升級后的科技小院煥然一新——既融入“聽風看雨數云飛”的自然景觀,又集科研實驗、辦公、成果展示、專家住宿于一體?!艾F在游客覺得風景好、住著舒服,商務客戶也覺得實用方便?!卑钆D掌公司總經理程菊介紹,靠著“科技+康養”特色,這里已成龍陵文旅新招牌,吸引著休閑游客與科研團隊慕名而來。
人才培育為要 激活振興內生力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大工既送技術,更育人才,讓振興的種子在龍陵生根發芽。
在大工加持下,龍陵成功獲批“云南省科技幫扶示范縣”。機械工程學院孫吉寧教授、建設工程學部張吉禮教授聚焦綠色硅產業重大工藝難題組建團隊攻關,支持企業技術更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共建“云南省石斛種子資源實驗室”,生物工程學院修志龍教授團隊研發的深加工技術,助力品斛堂公司開發4款精準營養食品,帶動石斛全產業鏈產值突破80億元;胡祥培教授團隊的“區塊鏈+數字簽名”溯源系統,已應用于5家龍頭企業,推動黃龍玉線上銷售額年均增長40%;物聯網監測技術讓牛油果畝產提升15%,通過“區塊鏈溯源+京東平臺”,龍陵好物走出深山、走向全國。
12年來,大工的調研組、專家團隊常態化赴龍陵指導,龍陵也選派16批529名基層黨政干部、鄉村振興帶頭人、骨干教師、醫生到大工學習培訓。龍陵一中副校長楊善平便是參訓者之一,2024年7月的一周培訓讓他茅塞頓開:“專家講座、名校觀摩讓我明白,要緊跟時代步伐,走進學生內心,做他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如今,一批批懂技術、會經營、愛家鄉的本土帶頭人茁壯成長,帶著從大工學來的知識理念扎根家鄉,成為龍陵產業發展最堅實的內生動力。

十二載春秋流轉,十二載風雨同舟。從脫貧攻堅的并肩沖鋒到鄉村振興的攜手前行,大工與龍陵的情誼早已融入山川草木、扎根群眾心中?!?2年間,我們在特色產業等方面實施100多個項目,直接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張新奎表示,下一步,大工將繼續對標龍陵實際需求,從產業、教育、醫療、科技、人才、組織等多方面深耕賦能,以精準幫扶的“大工力量”,助力龍陵在全面振興的新征程上續寫新篇。
記者/徐 靜 陳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