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臘勐鎮立足獨特的旅游、氣候、耕地等資源優勢,深入實施“產業興鎮”戰略,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助推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通過“五個一批”,不斷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特色產業增收一批。圍繞“兩心兩軸三區”產業發展布局,深入挖掘松山片區滇西抗戰歷史文化、怒江流域熱帶經濟水果、高原特色農業等資源優勢,以臘勐村為主打造怒江流域農特產品集散中心、大埡口村為主打造松山抗戰歷史文化中心,臘碧路沿線打造高原特色產業發展軸、滇緬公路沿線打造抗戰文化歷史發展軸,打造抗戰文化體驗區、綠色生態休閑區、特色產業富民區。全力打造高海拔精品咖啡“一張名片”,生豬、肉牛“兩個萬頭”和烤煙、水果、蔬菜“三個萬畝”產業樣板,產業不斷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庭院經濟增收一批。將美麗庭院創建與發展庭院經濟緊密結合,鼓勵和引導群眾充分利用閑置庭院、閑置房屋、閑置空地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休閑旅游等家庭式產業,發揮不同村組的地域資源、文化習俗,采取“種+養+加工+旅游+N”的模式,不斷促進農村庭院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在大埡口新村發展石斛花卉、多肉種植等,由村黨總支與企業對接引入種植技術,并進行種苗培育,引導群眾把花卉盆景種植到庭院中,由群眾線下自行銷售或電商直播團隊代銷售,構建石斛花卉及多肉培育、產銷一體產業鏈。在臘勐村董別、嶺崗寨等,利用閑置庭院發展小作坊加工產業,加工小木榨紅糖、芒果干等。
電商直播增收一批。堅持黨建引領、網絡搭臺、電商賦能,引入龍頭企業,建立“黨組織+企業+合作社”模式,集聚青年電商人才,組建助農主播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助農直播,累計舉辦線上推廣直播1800余場次,總銷售額突破800余萬元。成立“村播學院”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承接縣內外電商人才培訓5期,培育實用型農產品網絡銷售人才100余人次。建好用活“紅色勞務”、合作社平臺,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村民致富“雙豐收”,累計用工200余人,帶動群眾增收90余萬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萬余元。

致富車間增收一批。利用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人員集中、基礎設施完善的優勢,建成并投入使用致富車間,幫助弱勞動力、留守婦女等無法外出務工或是無產業可扶持的農戶增加收入,采取“黨總支+大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入石斛種植經營大戶,由村黨總支與其簽訂《石斛鮮條保障和收購協議》,村級勞務合作社負責組織群眾按照標準進行加工,再以每市斤45元的價格收購,確保群眾獲得最大的收益。同時組織核桃、蕎面果等農特產品加工,共吸納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就業50余人,主要以留守婦女、老人為主,月均實現收入2000元以上,帶動40多個家庭增收,拓寬了搬遷農戶就業渠道,實現群眾增收致富。

農旅融合增收一批。加快推進松山“1887”高海拔精品咖啡莊園建設,打造產加銷一體、農文旅融合的現代產業示范項目,全面延伸咖啡產業鏈條。千方百計推進松山旅游小鎮配套建設和招商運營工作,加快推進大埡口石斛花卉特色村、松山咖啡產業特色村等建設,豐富旅游業態,串點成線,著力打造臘勐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特色品牌。探索“農業+旅游”新模式,深度挖掘小木榨紅糖、白花蛇舌涼茶、松山臘腸、松山香芒、野生鐵核桃油等“松山味道”系列產品在旅游伴手禮、旅游體驗等方面的優勢,建設集展區、體驗區、用餐區等全面布局的大埡口新村非遺活態化展示體驗中心,組織開展松山荷包蛋、小木榨紅糖等非遺文化展演體驗,并免費向游客開放,讓學、教、傳與游、購、娛深度融合,形成了以農興旅、以旅促農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