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陵縣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放在突出位置,聚焦資源整合、產業聯動、協同發展和服務創新,探索形成多元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集體經濟總量增長與群眾增收“雙提升”。2024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925.92萬元。

招商合作讓“資產”變“紅利”
結合當地氣候條件、交通區位等優勢,精準招商引進龍頭企業,以土地資源入股、提供管理服務、勞務輸送等方式,促進村集體增收。比如,勐糯鎮田坡村引入云南恒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萬畝柑橘類水果種植基地,采取“黨組織+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種植云冠橙,構建“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增收渠道,2024年,216戶管理戶戶均收益9.1萬元,335戶土地出租戶租金和分紅514萬余元,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又如,龍新鄉勐冒村、龍新村引入保山萬眾毛絨玩具有限公司,投資120萬元建成毛絨玩具加工廠,吸納110余人就地就近就業,帶動群眾增收200余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
資源盤活讓“閑產”變“活產”
充分挖掘村集體現有的資產資源,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制等形式交付農民或企業進行合作開發利用,有效盤活閑置房產、辦公場所、閑置校舍、荒山林地等“沉睡”資源,促進村集體增收。比如,龍山鎮楊梅山村專業合作社與鑫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盤活搬遷點閑置土地15畝,建成石斛花卉催花種植示范基地,整合校點優化布局后的閑置校園資源,建成龍陵首家村播學院,帶動當地群眾從事石斛花卉銷售80余戶,每戶年均可增收2000-4000元,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平達鄉橄欖寨村盤活青貯料基地,對接栗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租管理使用,將橄欖寨牛場轉型為茶葉精加工基地租賃給潤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每年帶動當地茶葉種植戶增收400余萬元,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1萬元。

抱團取暖讓“單打”變“共贏”
按照“地理位置相鄰,資源稟賦相似,產業結構相近”的原則,鄉鎮黨委統籌整合資源資產資金,通過強村帶弱村、聯村共建等形式,探索實踐資金共籌、項目共建、收益共享的協同發展模式,有效破解無資源、無資產、無資金的“三無”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比如,龍山鎮黨委統籌整合7個種煙村資源,成立龍陵縣戶孔烤煙專業合作社,共同出資61.3萬元建設烤煙苗棚485個,采取規?;?、精細化管理,帶動農戶和村集體增收。2024年,實現570余戶受益農戶收入達2976.34萬元、村均分紅3萬元。又如,象達鎮由15個村入股50萬元,成立象賢供銷專業合作社,整合全鎮農特產品資源,積極對接高校、企業、機關等單位,多方式、多舉措打通果糕、干欄片、苦蕎茶、油紙傘及紫皮石斛制品等60余種本土產品的銷售渠道,每年帶動1600余戶農戶增收480余萬元,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0余萬元。
產業帶動讓“村民”變“股民”
依托本地特色產業優勢,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思路,由村黨組織與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共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雙增收”。比如,碧寨鄉坡頭村依托天寧火腿的口碑和質量,采取“黨總支+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天寧火腿加工專業合作社,與諾鄧朝勝火腿加工廠簽訂收購協議,帶動16個村民小組900余農戶增收200余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又如,勐糯鎮海頭村依托氣候優勢,與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二八分紅”模式發展蔬菜種植產業,企業負責技術和銷路,群眾提供土地及勞力,所得收益按農戶占80%、企業占20%進行分配,實現農戶增收240余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9萬元。
農旅創收讓“風景”變“錢景”
依托當地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田園風光和自然景觀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充分挖掘服務潛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促進村集體增收。比如,龍新鄉雪山村成立農旅發展公司與騰沖等外地旅游公司合作,打造雪山瀑布、鄉野廚房、農耕文化廣場、半山露營地等景點,依托旅游文化節的舉辦,推出徒步登山、瀑布打卡、系列“親子”游、美食套餐、果蔬采摘等鄉村旅游體驗活動,實現收益100余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又如,龍江鄉以“稻花魚節”為契機,大力發展旅游經濟,2024年帶動全鄉群眾增收5400萬元,其中赧等村采取項目資金、流轉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股龍陵豐碩農業專業合作社,著力打造“我在龍江有點田”、果蔬采摘園、特色民宿等服務,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
有償服務讓“服務”變“分紅”
按照產業化經營的思路,由村黨組織探索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為各類群體提供加工、流通、倉儲、勞務等有償服務,促進村集體增收。比如,龍山鎮龍華社區成立龍陵縣華富家政服務有限公司,運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通過“物業+家政+勞務+餐飲”有機融合,面向5個城市社區提供公共設施管護、小區綠化美化、安保保潔、餐飲保障、水電維修等服務,解決110人就業問題,2024年實現社區集體經濟收入281.25萬元。又如,鎮安鎮鎮安村成立龍陵縣潔安公共服務管理合作社,采取“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整合資源力量開展農貿市場管理、倉儲物流服務,帶動當地1000余戶果蔬種植戶就近售賣蔬菜、水果等各類農產品,每年實現收入800余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34萬元。
供稿/中共龍陵縣委組織部 李漢忠 楊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