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9年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對口支援專家帶我們開展第一例重型顱腦外傷手術患者送的。”
“這是2021年一位象達的脊髓腫瘤患者送的,入院時候步態不一,手術結束行走就正常了。”
“這是2024年一位急性腦血管閉塞患者送的,也是我們獨立開展的第一例腦血管介入手術。”

在龍陵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區,一面紅彤彤的錦旗墻引人注目。神經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黃加華一邊向記者講述錦旗背后的故事,一邊深有感觸地說道:“以前的腦外傷患者,來一個轉走一個,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幫扶團’來了后,我們學會了顱腦外傷等手術,一些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也能縣級開展,最大限度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患者也不用往外跑了。”

2018年10月,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對口支援,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采取“連續幫扶+延伸幫扶”的形式,先后派出四位專家到龍陵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扶進行駐點幫扶,同時于2019年9月在龍陵成立上海交通大學顱神經疾病診治中心云南分中心,搭建神經外科疑難病例救治平臺。7年時間,龍陵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實現“從無到有、從薄弱亞專科到優勢學科”的飛速轉變,龍陵及周邊地區神經外科病患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連續幫扶,打牢基礎,解“急”癥
“大腦神經交錯、血管縱橫,是人體各器官的‘指揮中心’,但它又是人體最脆弱的地方,在大腦上動手術,無異于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
回憶起剛從事神經外科工作時,黃加華依然記得當時心中的壓力和挑戰,他說:“幸好我剛從上海新華醫院進修回來,緊接著2018年10月第一位對口支援專家荊朝輝就來到我們醫院,當時一臺設備都沒有,在他的指導下陸續配備了進口的手術顯微鏡、開顱動力系統等神經外科設備,才有了開展手術的條件。”
從荊朝輝開始,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連續派出趙華、張新、鐘文翔四位專家到龍陵駐點幫扶。
“當時,我們最迫切提升的是救治顱腦外傷這類危急重癥患者的手術能力,上海專家不管是凌晨還是午休,只要有患者需要,總是第一時間趕到,從手術方式到手術要點,再到術后管理,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才有了我們的快速成長,填補了技術空白。”黃加華說道。
對于一個基層新成立的學科,上海專家的到來不僅給了醫務人員應對危急重癥的底氣,也讓更多患者選擇留在縣級,許多危急重癥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治療,避免了外轉過程中的各種風險,有效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
除了危急手術帶教,專家聚焦基層神經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組織業務培訓、教學查房、病例討論。在“手把手”帶教下,到2021年12月底,龍陵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具備診治神經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能獨立開展各類顱腦外傷手術、高血壓腦出血開顱血腫清除和微創碎吸手術等。
打鐵要靠自身硬,黃加華深知,上海專家是科室發展的“領路人”,要把這條路走順、走好,自身的努力更加關鍵。因此,多年來,黃加華也養成了勤學、多思、苦練、創新的作風,除了上海專家所教授的手術方式,他不斷鉆研新技術,積極向各級專家取經,順應時代發展,在微創介入方面苦下功夫,帶領團隊開展顱內動脈瘤等腦血管的介入治療、內鏡輔助下腦內血腫清除等微創治療,提升科室技術內涵和服務能力。
延伸幫扶,提質增效,再解“難”癥
“醫生,我的臉終于不跳了,謝謝您,讓我重新找回自信的自己。”
21歲的在校大學生梁某(化名),正值青春,卻不幸患面肌痙攣2年余,面部不自主抽動,給她的生活和學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聽聞龍陵縣人民醫院建有上海交通大學顱神經疾病診治中心云南分中心,便慕名而來。在第26期診療活動上進行了微血管減壓術治療,術后癥狀消失,讓她盡情地投入到豐富的大學生活。
自上海交通大學顱神經疾病診治中心云南分中心在龍陵縣人民醫院成立以來,中心名譽主任、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李世亭教授每季度攜團隊到龍陵開展義診、手術,以“病人不動專家動”的方式,為邊疆地區神經外科疑難危重癥患者搭建了一個便捷就醫平臺。

47歲的象達患者陳某(化名),行走時步伐一高一低1年余,幾經治療未能緩解癥狀。經李世亭教授診治查明患有“脊髓腫瘤”,術中完整切除腫瘤并保留神經功能,術后走路便恢復正常。他說:“在家門口就能對接到上海專家‘一對一’進行治療,不僅治好了病,也免去外地就醫麻煩、節省了就醫開銷,對我們基層患者來說真是太好了。”
自分中心成立以來,已開展診療活動27期,義診患者3000余人次,累計開展手術323臺,輻射保山市五縣(市、區)、芒市、瑞麗、隴川等地,各類顱神經疾病、顱腦腫瘤、腦血管疾病及周圍神經病變等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東部發達地區優質醫療資源。
李世亭教授團隊不僅為患者解除病痛,同時把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帶到當地。在他們的幫助下,龍陵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用了5年的時間,從“1個人”發展成“7個醫生、14個護士”的獨立學科。2022年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提升和繼續教育中心“神經外科建設中心”。隨著神經外科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醫院重癥醫學科、麻醉科、康復醫學科等學科發展,醫院綜合救治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助力基層醫院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通訊員/楊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