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清泉傍村過,青山腳下是人家。”走進龍新鄉雪山村,一條條蜿蜒的鄉村公路,宛如一條條舞動的青絲帶,將雪山村的美景和群眾的幸福生活緊緊串聯在一起。

一個藏在深閨人不識的偏遠山村變成網紅打卡地,村級路長趙國朝是家鄉蝶變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雪山村黨總支書記趙國朝是土生土長的雪山村人,作為全村的發展帶頭人,他深知鄉村道路事關群眾出行安全,是連通鄉村間的“毛細血管”,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血管通道”。自從被推選為村級路長后,趙國朝用履職盡責詮釋了新時代路長風采,讓鄉村公路成為民生路、產業路、致富路,村民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道路寬了,群眾笑了
不惑之年的趙國朝曾是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有干勁、有闖勁,頭腦靈活、敢想敢干是大家對他的一致評價。2000年12月退役回鄉后,趙國朝先后經歷了打工人到創業者的人生歷練。2021年1月,趙國朝被推選為雪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開啟他人生中的另一個為民請命“戰場”。
雪山公路是雪山村出入的唯一主干道,道路建設時間雖然不長,但建設標準低、路窄彎多,極大地影響群眾出行。同時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隱患。趙國朝上任后,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交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2021年7月,雪山公路“窄改寬”項目終于落地實施。在得知情況后,全村群眾歡欣鼓舞,激動萬分。
花甲之年的雪山村村民楊世輕,兒子在外鄉鎮教書,每一次出入都擔心兒子的出行安全,對雪山公路“窄改寬”早已是“望眼欲穿”。在得知雪山公路“窄改寬”項目落地后,懸在心頭的大石頭終于落地。在雪山公路“窄改寬”施工中,楊世輕主動讓出了自家近2畝的土地。“修橋補路是好事,道路改寬了,大伙出行安全了,我高興都還來不及呢。”楊世輕向工作人員說道。
趙有要經營的小賣部位于入村的雪山公路邊,小賣部的經營收入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公路“窄改寬”,小賣部面臨關門歇業的問題。為了讓項目盡快實施,趙國朝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向趙有要做起了思想工作。在趙國朝的開導下,趙有要難舍地跟自己多年經營的小賣部作了“告別”。
2022年底,久違的雪山公路“窄改寬”圓滿竣工。道路變寬了,群眾笑了。說起修路帶來的變化,雪山村黨總支副書記寸待銅感慨地說:“鄉村要振興,思想必先行,‘窄改寬’涉及的所有農戶不談條件、不提要求,主動拆房讓路,出田讓地,群眾心寬了,致富路更寬了。”

開通公交專線,出行更加方便
農村公交專線是打通服務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為了解決廣大群眾的出行需求。趙國朝多方奔走,積極向鄉黨委政府、縣交通運輸局等相關部門申請開通公交專線。2023年,群眾期盼已久的雪山村農村公交專線正式開通,群眾“出門上車”的千年夢想終于變成現實。
龍新鄉雪山村草血竭產業發展帶頭人楊春換,經常要向周邊縣區發送種苗。公交專線沒有開通之前,一年的運輸費用都是幾萬元。自從公交專線開通后,客戶需要種苗,楊春換便從公交專線進行托運,每年運費省下2.3萬元。每次提起雪山村公交專線,楊春換總是春風滿面地說道:“這公交專線真是太方便,我們老百姓的日子也會一天比一天紅火。”

花甲之年的趙自東孫子孫女都在縣城讀書,之前每次上學都要走路7、8公里。公交專線開通以后,兩個孩子終于可以乘坐公交車上下學了。趙自東總是眉宇帶笑地說道:“這公交車開到家門口,孩子讀書方便了、安全了,家里人也放心了。”
公交專線能夠順利開通,得益于雪山村通行條件的改善。身為路長的趙國朝感慨道:“雪山公路是一條寬敞平坦的‘平安路’,一條暖人心窩的‘民心路’,一條推動雪山發展的‘致富路’。這條公路對雪山村的作用詮釋了‘要致富,先修路’這個亙古不變的發展邏輯。”
管養并重,農村公路增“顏值”
農村公路建好后,身為鄉村路長的趙國朝知道“三分建,七分管”的道理。2022年底,趙國朝就在雪山村推行了“村干部包片、小組長包組”的管理模式,群眾是受益者更是管理者。每月集中組織群眾對轄區內的鄉村公路進行日常養護,清理邊溝雜物、雜草,整修路肩、邊坡等,確保群眾出行安全。同時,發動黨員群眾投工投勞推進公路綠化、美化。
擔任雪山村路長以來,趙國朝心里就多了一份對公路的“牽掛”。每逢節假日、極端天氣等特殊時段,趙國朝都會開車上路巡查,發現水毀、塌方等情況,及時帶領群眾清除路障和其他雜物,及時消除風險隱患,保障群眾出行安全。談起農村公路的管護,趙國朝語重心長地說道:“每一條農村公路,都和我們老百姓的出行息息相關。農村公路的管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做到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才能養出群眾出行的‘安全路’,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如今,驅車在雪山村公路上行駛,沿途風景如畫徐徐而來,路面干凈整潔,一株株櫻花、三角梅交相輝映。安全、潔凈、美麗的農村公路得益于雪山村立足 “四好農村路”,致力將一條條“交通線”打造成“風景線”的成果。
截至2024年底,雪山村25個村民小組投工投勞5000余人次參與村組公路環境整治和綠化美化,栽種櫻花樹1200株,山茶花、杜鵑、三角梅等1500余株,栽種盆景3000余盆,撒播草坪、花卉等2000余平方米,覆蓋路域6公里,公路綠化美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生機和活力。

道路通暢了,風景成“錢景”
雪山村背靠龍陵縣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大雪山片區,是個四周青山環抱的小壩子。萬畝大樹杜鵑、雪山瀑布、千畝梅園、千畝古樹茶園、水碾水磨群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和傳統的農耕文化交相輝映。雪山公路“窄改寬”實施以后,雪山村通行條件有了質的飛躍,詩意畫卷的自然風光和散發著歷史沉香的農耕文化逐漸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楊世平是龍新鄉雪山村正興11組村民,以前一年辛苦下來,一家人只能解決溫飽問題。雪山公路建成通車后,前往雪山村踏山觀景的游人絡繹不絕,楊世平成了第一批吃上了“旅游飯”的村民,一年四季為外地游客當“向導”,一年輕松入手4、5萬元。談起雪山公路給自己帶來的生活變化,楊世平開心地說道:“這活計沒啥技術難度,每天就是陪游客走走逛逛、嘮嘮嗑,能鍛煉身體,還有可觀的收入,這樣的好事以前真不敢想。”

“雪山村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前道路坑坑洼洼、出行不便,前來的游客寥寥無幾。如今,慕名到雪山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很多群眾吃了‘旅游飯’。”談及雪山村的變化,龍新鄉雪山村黨總支書記趙國朝感慨地說道。
雪山村的公路建成以后,每年周末和節假日到雪山村旅游的人數與日俱增。2023年。全年游客量就達5萬人次。外來發展種植中草藥、蔬菜等農副產品的商家達到60戶,年用工達64000余人次,當地務工收入500多萬元,交旅融合初顯成效。
“鄉村要振興,交通必先行。”近年來,雪山村立足“四好農村路”建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公路引領農村發展、支撐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要想真正落實好路長職責,關鍵要以群眾的角度,去走、去看、去感受,做好穿針引線的那根針,用心落細落實路長事,用情管好護好農村路,用行動詮釋那份為民的初心。”談起村級路長職責,趙國朝感慨地說道。
記者/李長明 通訊員/尹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