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啟動以來,龍陵縣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資源優勢,以滬滇人才、資金、項目為翼,乘滬滇協作之舟,有力推動龍陵縣鄉村振興發展步入“快車道”。

借智謀業,找準發展“最優解”
龍陵縣始終堅持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積極學習借鑒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先進經驗,以“建強農業、以農促旅,以文塑旅、以旅興農”為發展思路,找準特色產業發展新定位。以滬滇協作支持為重點撬動杠桿,圍繞“魚米之鄉 魅力龍江”農旅小鎮目標對龍江鄉發展進行全域規劃,依托“一個龍江景 半個云南美”的資源稟賦,結合地理區位、民族風情等優勢,將弄崗村和弄玲村作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探路人”,以滬滇協作項目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示范點打造,建成了集生態農業、科普教育、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農業公園”—龍江稻田公園。
三年來,共爭取滬滇資金2800余萬元,建成了獨具特色的糧食博物館、共享農事小屋、稻田茶山棧道、茶文化體驗館,以及契合時下流行元素的游客服務中心、觀景臺、咖啡屋、清木花園稻田民宿等工程,較完整地保留住弄崗村傣族村寨的民族古韻和弄玲茶文化風貌,全方位提升鄉村游體驗感,進一步彰顯龍江“春賞映山紅、夏住老窩棚、秋嘗稻花魚、冬游龍江湖”的鄉村旅游魅力。

近年來,龍江“稻花魚節”相關報道被CCTV-1《新聞聯播》《晚間新聞》、CCTV-13《新聞直播間》等主流媒體刊播,弄崗村滬滇協作項目示范點徹底“出圈”,成了周末、節假日縣內外游客觀光旅游、攝影采風、品嘗美食的必選打卡地。“十一”期間,共接待游客37.6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520.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4.97%,19.33%。
借力塑業,走穩融合“特色路”
龍陵縣始終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向滬滇項目資金借力,立足龍江資源稟賦,將自然風光、產業特色、民俗文化進行融合提升,以稻田風光為依托,以農耕文化為主題,深挖“稻魚共生”綠色種養特色,積極探索“以糧為基、接二連三”產業模式,走好“烤煙+水稻+稻花魚”綠色高效的生態循環之路。
同時,龍陵縣積極與省農科院、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通過制定育苗插秧、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全過程標準,實現稻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讓“薄田”變“良田”。積極培育和鞏固以稻米、稻花魚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推廣“紅細軟”米、稻花干魚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經營,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用好滬滇協作良機,積極探尋拓寬市場供銷渠道,2024年,龍江“稻花魚”和龍江“紅細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龍陵豐碩農業專業合作社與上海市閔行區簽訂50萬元優質稻米訂單。精心策劃龍江鄉“稻花魚節”,開展稻花魚文化旅游活動,以節為媒打造文旅IP,龍江逐漸走上了一條“資源助力、節慶搭臺、文旅唱戲”的農旅融合發展道路。
2023年龍江“稻花魚節”入選中國農業影視中心“節慶影響力百強榜”,2024年9月,中國農民豐收節云南省主場活動在龍陵縣龍江鄉成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到龍江鄉共觀豐收、共曬豐收、共感豐收、共助豐收。群眾自發創作的村歌《醉美龍江》榮獲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村歌大賽二等獎。中國農民豐收節云南省主場活動舉辦期間,吸引游客1.2萬余人次,帶動旅游收入1500余萬元。

借勢富業,譜寫增收“新樂章”
龍陵縣始終堅持促農增收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聯農帶農的工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新模式,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和引進優質市場主體相結合的方式,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采取“保底收益+營業額分紅”的合作經營模式,龍江以農旅“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的良好態勢已初具雛形。稻田民宿每年為村級集體增收約15萬元,其他營業用房和攤位出租費約10萬元,“我在龍江有點田”稻田認領活動增收20萬余元。
同時,依托冬季稻田公園核心區生態有機草莓種植采摘項目等拓展延伸,村集體經濟年增收可達50萬元。龍江稻花魚節期間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龍江打卡旅游,成功帶動53戶農戶發展農家樂、農特產品銷售、鄉村特色小吃等新產業新業態,每年戶均增收12萬余元,其中規模最大的農家樂年收入超15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就地穩崗就業15人、年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3萬余元;臨時務工約150人,人均增收約5000元。
供稿/龍陵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