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陵縣大力培養集聚一批“土專家”“田秀才”“農狀元”,深挖林下產業潛力,做大做強林下經濟“土特產”文章,不斷持續釋放林地生態效益,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新路子。

龍陵縣充分發揮鄉土人才作用,把紫皮石斛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特色產業,聚焦讓“茶業”成為致富“金葉子”,讓核桃變身富民“黃金果”,讓重樓、黃精、白花蛇舌草、白芨等特色中藥材托起鄉村振興路。成立了云南龍陵林草特色產業園區、龍陵縣石斛產業發展中心、龍陵縣林業產業工作站、龍陵縣石斛專家委員會等機構,積極探索石斛“五包”寄養模式,圍繞“企業發動、大戶帶動、群眾主動”的思路,探索“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以龍頭企業的科學種植、種植基地的示范種植為抓手,引導“土專家”“田秀才”把控投入品綠色、管理過程綠色“兩個關鍵”,用好林下“套種”這一劑“良方”,持續提升土壤利用率與作物收成率,讓群眾腰包不斷鼓起來,讓人才助力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截至目前,全縣近野生石斛種植面積3750畝、年產鮮條477噸,帶動150戶農戶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實現產值8600萬元;石斛花卉庭院種植戶1100余戶、戶均年收益5000元以上,從業人員5000余人,年產值達2.5億元;全縣共有林下茶園10.98萬畝,年產鮮茶3.6萬噸,帶動戶均增收6055元;全縣有核桃種植面積41萬畝,年產核桃1萬噸,實現產值1.7億元,帶動37121戶農戶戶均增收4580元;全縣草果、重樓、黃精、白花蛇舌草和白芨等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29萬畝、產量0.74萬噸,實現農業產值3.72億元,帶動1萬余戶、2萬余人增收致富。

龍陵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氣候條件,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和特色產業優勢,實施林下生態養殖新模式,以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為抓手、專家工作站為“智囊”、產教融合為重點、聯農帶農為根本,聚焦胡蜂養殖一個特色、家禽養殖多路并進,積極推進林下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真正做到林下有“錢”景,致富有“蜜”訣。截至目前,全縣建成胡蜂類專家工作站2個,注冊胡蜂企業3家、專業合作社8個,放養胡蜂4萬巢,年產蜂蛹150噸,帶動826戶農戶增收840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年產蜂酒1噸,產值50萬元,利用林地面積10萬畝,實現產值0.49億元;養殖林下生態豬5200頭,實現產值1338.5萬元,帶動650戶農戶戶均增收20592元;養殖林下黃山羊45072頭,實現產值5408.64萬元,帶動6107戶農戶戶均增收8856元;養殖林下生態雞、鴨、鵝256200只,實現產值2008.6萬元,帶動17208戶農戶戶均增收1167元。

龍陵縣堅持“以產聚才,以才促產”目標,出臺石斛產業技能人才素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與“技能興龍”三年行動計劃,深入推進石斛技能人才“十百千萬”工程,大力推廣石斛楓斗加工,不斷健全石斛產業工人技能培訓、技能鑒定體系,持續推進石斛產業鏈延伸。同時,根據林下作物天然無公害、有機營養、生態環保等特性,積極發展林菌、林藥、林菜等林下產品采集加工,依法適度對林下資源進行采集利用、培育發展,將林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有效盤活林下資源。截至目前,引進石斛精深加工高端人才13人,培養技能人才1.5萬余人,累計1.72萬余人獲得《國家中藥材楓斗加工技術資格證書》,90余人獲得“石斛種植能手”“石斛種植狀元”、楓斗加工“特技師傅”等榮譽證書,共帶動楓斗等初加工群眾4.5萬余人,年均加工楓斗等初加工產品2500余噸,人均年收入達6000余元;全縣共注冊成立涉林合作社、企業839個,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積15.21萬畝,年生產能力3500噸,年產值9800萬元;林菌、林藥、林菜等林下作物規模化、產業化初具雛形,年產0.35萬噸,年產值0.98億元。

龍陵縣堅持把電商人才培育與作用發揮作為推動林下經濟的重要環節,強化電商人才培養,讓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與電子商務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企業+職校+基地+農戶”發展路子,完善“職校育才、基地育苗、農戶種植、企業回購、電商銷售”的石斛花卉電商產業鏈。同時,創新電商人才“7+14”孵化模式,成立電商行業“黨委”,通過整合人才培養支持項目,依托縣職業高級中學“人才孵化基地”和電商人才實訓基地,讓參訓學員結業即可開播,培養出蔣德凡、曹大成、劉家波、盧正運等一批優秀電商人才。截至目前,全縣共舉辦培訓班2期、培訓學員97人,鄉村兩級舉辦培訓班19期、培訓學員540人次;建成石斛花卉電商直播基地15個、培養直播人才300余人;林菌、林藥、林菜等林下產品也在電商助力下供不應求,走出了一條“鄉村電商發展好、林下產品銷路俏”的發展蝶變之路。
供稿/楊成海 尹以超 明正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