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不斷調整,林下經濟已經開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龍陵縣立足縣域實際,用好用活林下資源,積極發展紫皮石斛林下近野生栽培,不僅提高了森林利用率,還提高了石斛品質,促進了農民增收。

眼下正是石斛采收季,龍陵縣石斛產業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又來到鎮安鎮邦邁村紫皮石斛林下近野生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基地,從科學采收等方面對斛農進行指導。
“像這種長度大于15 cm以上的‘白條’,營養物質充分積累,葉片自然脫落殆盡的就可以采收了。從莖基帶肉質部分1—2個節以上部位剪下,按莖粗長度進行分級扎把就可以了。”龍陵縣石斛產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嚴麗仔細地叮囑斛農。

龍陵山多、樹多、雨多,為42種石斛生長提供了“天然居室”,其中分布最廣、價值最高、品質最好的是紫皮石斛。2014年至2021年,龍陵縣初步研究了林下栽培體系,為紫皮石斛林下種植體系研究奠定了基礎。2022年,通過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紫皮石斛資源保育與創新利用”成功落地龍陵。

龍陵縣石斛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能波介紹說,項目落地龍陵后,主要在碧寨鄉天寧村和鎮安鎮邦邁村建成林下種植示范基地220畝,如今成活率達90%,3年后紫皮石斛鮮條產量達到2.5噸。這對開展紫皮石斛資源保育、良種選育等都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特別是促使了石斛林下種植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林下近野生栽種出來的紫皮石斛品質高,一年種多年收,畝產第一年20多公斤,第二年就達到50多公斤,今年有望達到80多公斤。”鎮安鎮邦邁村斛農李加能一邊采收樹上的石斛鮮條,一邊說道,“我們這個地方的自然條件相當適宜種植林下石斛,你看這些石斛長得這么好。”

項目的實施,在調整龍陵縣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山區農民經濟收入、提高土地產出比、提高紫皮石斛林下近野生栽培成活力、產量及質量等方面作出了示范引領。為幫助農戶搞好種植,龍陵縣還組織開展紫皮石斛林下近野生栽培技術培訓6期,編印技術手冊1萬冊發放給種植戶,主要從林地選擇、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科學采收等方面做出指導。
參加培訓的龍新鄉勐冒村村民唐正軍表示,培訓收獲很大,上了年紀外出打工已經不方便,家里有60多畝山林,反正山林閑著也是閑著,打算試著栽種上幾畝石斛,發展林下經濟。

在項目的帶動下,龍陵縣還研發出了“紫玉”“翠玉”品種,目前在實驗室里長勢良好,等條件成熟穩定后就逐步推廣。
“目前,全縣林下石斛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750畝,產量477噸。”李能波接著說道,“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展林下種植,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評論】該項目在龍陵的實施,實現了產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的有效結合,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森林利用率,還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讓過去閑置的“山林”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山”。
記者/徐 靜 陳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