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陵縣龍江鄉萬畝梯田內,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搖曳,魚兒在稻田里不停地歡躍,以稻魚為“媒”的各種農事、賽事、文藝展演,吸引著八方游客,齊集“魚米之鄉”——龍陵龍江水稻示范基地賞梯田、聞稻香,體驗捉魚歡……從秋分到國慶,從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云南省主場活動到第八屆龍江鄉稻花魚節,均在龍陵縣水稻示范基地內成功舉辦。據統計,稻花魚節期間,龍陵縣龍江鄉共接待游客35.8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20.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4.97%、19.53%。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農文旅融合發展驕人成績的背后,是龍陵縣以建設示范基地為載體,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真正落到實處的生動實踐。2024年,龍陵縣整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項目、中央成品油價格補助項目、水稻綠色高效示范創建等項目在龍江鄉建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1個,核心示范2050畝,輻射帶動6000畝。據多點測產結果顯示:基地平均畝產稻谷650千克,產值2275元;產稻花魚60千克,產值1920元。繪就了稻魚產業好“豐景”,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雙節”成功舉辦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

為提高基地綜合生產能力,2024年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契機,投資190.78萬元,改造灌溉和排水工程8條,總長5530米;投資232.49萬元,修繕田間機耕道路6條,總長3790米,基地“耕”基得到了夯實。
基地建好了,提升基地科技“綠”量成了關鍵。龍陵縣為真正把基地建成科技人員的實驗田,農民的樣板窗,龍陵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突出示范帶動作用,融合三產發展,投入集成推廣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栽培技術、水稻主要種傳病害全生育期綠色防控技術、土肥三新技術等農業主推綠色、高效技術。

同時,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組建了省、市、縣的專家科技支撐團隊,建立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機制。專家團隊采取線上+線下方式,開展技術培訓11場次,培訓1040人次,實地指導90多次,發放主推技術明白紙10000余份,助推了各項主推技術落地,有效解決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為深度挖掘龍江鄉“梯田+水稻+稻花魚”這一“品牌產業”潛能,變資源優勢為旅游優勢、經濟優勢,用經濟優勢助力群眾增收致富。龍陵縣通過滬滇合作項目,爭取到上海市對口支援資金2100萬元,在基地建設完成獨具龍江特色的糧食博物館、共享農事小屋、稻田棧道等稻田公園設施及游客服務中心、觀景臺、清木花園民宿等配套設施。通過公園各種活動的舉辦,帶動鞏固提升全鄉農家樂、農特產品銷售、鄉村特色小吃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了田主增收,村集體創收、鄉財政增收。
通訊員/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徐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