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鎮安鎮堅持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引領,按照“建好一個黨組織,辦好一個合作社,發展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群眾”的工作思路,通過建立健全平臺公司、鎮級聯合社及各村級合作社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創建“鎮級平臺公司+鎮級聯合社+村級合作社”的“利益聯結”聯合體,變“單打獨斗”為“抱團聯動”,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走出一條村集體、群眾“雙增收”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新路子。
先行先試,整合資源,搭建共同發展“平臺”。鎮安鎮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通過盤活閑置資源、資產,結合鎮情實際及市場需求,將原畜牧獸醫站改造提升,于2022年3月牽頭注冊成立了龍陵縣勐淋商貿服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農副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以及勞務服務、配送運輸等業務。公司董事長由鎮黨委選派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擔任,財務人員由鎮財政所2名工作人員擔任,聘請職業經理負責具體業務經營,與龍陵縣欣靜生鮮配送有限公司、龍陵縣盛源畜禽定點屠宰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合作,主要開展蔬菜、蛋類、魚類、糧油大米、水產干貨、調料品、肉類等二十類農副產品配送。截至目前,公司已為轄區內50余家公司、事業單位、學校、工廠、超市等提供專業的配送服務。2022年10至12月,公司營業額達127萬元,實現收益5.7萬元;2023年營業額預計突破1000萬元,預計可實現收益50多萬元。
找準路子,抱團取暖,探尋增收致富“新路”。鎮黨委政府于2023年2月牽頭注冊成立了龍陵縣勐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并引導條件成熟的村(社區)圍繞“一村一特”“一村一品”,采取規范提升、新注冊等方式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加入到鎮級聯合社,依托鎮級平臺公司、鎮級聯合社以及各村級合作社抱團運作,通過整合盤活各類資源、資產、資金,圍繞全鎮優勢主導產業的產品鏈、加工鏈、物流鏈、價值鏈等開展經營活動,帶動各村(社區)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索一條抱團取暖的致富新路子。截至目前,全鎮規范或新注冊村級合作社8個,社員176人,入股資金140多萬元,合作社擁有水果、蔬菜、花卉等基地4300多畝,直接或間接帶動4600多戶農戶戶均增收近1萬元。嶺干村依托本村咖啡種植優勢,由村黨總支領辦龍陵縣魅嶺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并爭取實施咖啡莊園建設項目,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加工和銷售,白虎山精品咖啡品牌進一步打響,產業鏈條進一步得到延伸,2023年,合作社收益預計將達到2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增收2萬元以上;鎮安社區成立潔安公共管理服務專業合作社,每個社員最低5000元一股,共籌集資金87萬元,整合資金201萬元,通過盤活集鎮資源,建成規范的集貿市場并市場化運作,每年可實現收益120多萬元;鎮南社區為進一步改變村集體簡單發包、群眾單打獨斗的低水平生產模式,于2022年12月牽頭注冊了成立龍陵縣天茂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1200余畝,通過實施核心煙區“156”示范工程,構建糧(經)煙協調發展、煙田持續穩定、現代要素集聚的現代煙草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統一組織有種植意愿的農戶先種植一季烤煙,煙后又統一規劃種植糧食、蔬菜,實現村集體、群眾“雙增收”。
規范運營,緊跟市場,拓展經營業務“規模”。規范運營管理,健全利益分配。突出黨的領導這個核心,推行“村黨總支書記、主任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明確合作社中村集體占股比例不低于10%,企業、社會組織等投資主體占股不超過49%,確保村集體的決策權和否決權,利潤分紅由基層黨組織主導,確保合作社“姓公不姓私”。同時,合作社設立、章程的制定、組織機構、分配方法、財務管理等,均由社員集體討論決定,確保合作社的日常運行有章可循。健全收益分配機制,每一塊業務分別研究制定一個收益分配方案,扣除運營成本后,分別按占股比例、交易量占比等進行分配。如,配送業務依據各村委會、轄區學校等配送量進行分配,農產品初加工廠、鋪面倉庫依據項目資金投入占比進行分配,勞務服務依據各村輸出量進行分配,人飲工程管護依據各村水費收取量進行分配,訂單農業按社員與合作社交易量進行分配。對接外部市場,延伸產業鏈條。主動對接鎮外企業、市場,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蔬菜訂單農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規劃實施農產品初加工廠、特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等項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如,鎮級正在積極謀劃申報產業發展配套項目,依托全鎮種養優勢,新建冷庫、蔬菜交易市場、食品腌制加工廠等,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經營收益;嶺干村、鎮東村將分別依托咖啡、古樹茶種植優勢,爭取項目資金實施咖啡莊園、古茶莊園建設項目,并由村黨總支領辦合作社,創辦村級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在做好配送業務的同時,不斷拓展勞務服務、自來水管理等業務范圍。依托褚橙選果廠、五礦稀土加工廠、龍陵磊成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落地鎮安的優勢,承接組織勞務輸出服務,帶動群眾就近就業,截至目前,已為五礦稀土加工廠派遣工人20余名。將全鎮農村人飲工程管護交由聯合社和平臺公司進行經營,日常水費收取、設施設備維護全部交由專業團隊負責,在保證農村供水保障安全的同時,每年可實現收益30萬多元。2023年鎮級聯合社以及各村級合作社預計可實現經營性收入600萬元以上,帶動每個村(社區)增加集體經濟3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