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眼睛“求救”的信號
家長有時發現孩子看東西時總愛 “瞇著眼”,心里頓時揪緊:難道孩子要近視了?
其實,近視并非突然降臨,在視力明顯下降前,眼睛早已悄悄發出 “求救信號”。抓住這些信號,就是守護視力的關鍵時機!
快來對照一下近視的6大前期信號,看看娃有沒有前兆?

警惕這些近視防控誤區
誤區一
孩子上學后才需要查視力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上學后用眼時間多了,才需要查視力。這可大錯特錯了!
其實,孩子從3歲開始,就能配合家長查視力了。就像給小樹苗定期“體檢”一樣,每三個月到半年查一次視力,能及時發現視力的“小苗頭”。
3周歲就應該開始進行定期的視力篩查。這不僅能早早揪出眼疾、屈光異常(比如近視、散光、高度遠視、斜弱視這些“視力小怪獸”),還能提前拉響警報,把近視的“小火苗”撲滅。
誤區二
孩子還小,度數不高就是假性近視
聽到孩子近視,別急著安慰自己“孩子還小,度數不高,肯定是假性近視,能治”。這可不一定!
假性近視就像是眼睛的“小脾氣”,是因為近距離用眼過度,眼睛的睫狀肌調節緊張,暫時看不清遠處。就像彈簧被壓得太緊,暫時彈不回去。但只要休息一下,或者滴點睫狀肌麻痹劑,視力就能恢復。
可在醫院散瞳驗光后,要是查出了近視度數,那可就是真近視了。就像彈簧真的變形了,再也彈不回原來的樣子。
誤區三
眼鏡看遠戴,看近不戴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看遠處戴眼鏡,看近處就不戴,這樣眼睛能“歇歇”。可實際上,不管是正常眼睛還是戴了合適眼鏡的近視眼,看近處時眼睛都要調節。
近視眼不戴眼鏡看近處,雖然能偷懶不用調節,但時間長了,眼睛的調節功能就會“生銹”,連帶著內聚功能也會受影響。所以,除非醫生特別交代,不然近視孩子看遠看近都得戴眼鏡。
誤區四
越戴眼鏡,近視加深越快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戴眼鏡會讓近視加深得更快。其實,這完全是誤會!
真性近視就像長高的個子,不可逆。大部分近視是因為眼軸增長,就像眼球的“身高”變長了。孩子在發育期,眼軸會隨著身體發育持續增長,近視度數自然也會加深。所以,一定要給孩子配合適度數的眼鏡矯正視力,眼軸長了、近視度數增加了,就及時換眼鏡。
誤區五
視覺訓練可以包治近視
有些視覺訓練機構吹得天花亂墜,說能徹底治愈近視。家長們一聽,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可事實是,眼軸增長不可逆,近視也無法治愈。
這些機構其實是通過訓練孩子識別圖像的能力,制造出視力恢復正常的假象。就像在視力的“成績單”上作弊,實際上,已經增長的眼軸、近視的度數和變薄的眼底視網膜都無法逆轉。
誤區六
沒時間戶外,全靠“OK鏡和藥物”
國內外研究證實,近視防控有“三板斧”:光學手段,包括角膜塑形鏡(OK鏡、功能框架鏡等);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每天2小時的戶外光照。
可問題是,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戶外時間少得可憐,很多家長就把希望全寄托在OK鏡和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上。
可這兩樣也不是“萬能藥”,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得先檢查角膜形態、眼表狀態、調節功能,醫生說了能用才能用。
防止視力滑坡,可以這樣做
每天出門 “給眼睛曬太陽”。選擇合適的時段,可安排在早晨或傍晚陽光不太強烈時進行戶外活動(避開10:00-15:00的暴曬時段)。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以上,能有效降低近視發生率。即使在家,也可多開窗通風,讓孩子望向窗外的樹木、建筑。
保證充足睡眠讓眼睛 “好好休息”。睡眠不足眼部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眼壓持續升高,影響眼睛血液循環,加劇眼睛疲勞、干澀,增加了近視發生風險。
睡眠不足引起的晝夜節律失調也可能會導致近視。
睡眠不足的學生可能伴隨夜間過度用眼行為,增加視力受損風險;還會增加其出現肥胖、焦慮抑郁情緒、免疫低下等風險。
中小學生要保證充足睡眠時間,
小學生每天不少于10小時,
初中生每天不少于9小時,
高中生每天不少于8小時。
科學配戴眼鏡
為近視進展按下 “減速鍵”
如果孩子確診近視,需在醫生指導下科學矯正(如佩戴框架鏡、角膜塑形鏡),避免因拖延導致度數快速加深。
高度近視帶來的是眼球結構的永久改變,會增加成年后視網膜脫落、黃斑病變、青光眼等致盲風險。
18歲之前把近視度數控制在600度以內,可以降低74%的白內障風險,67%的青光眼風險,99%的黃斑病變風險,98%的視網膜脫離風險。
眼鏡是矯正視力的 “工具” 而非 “負擔”,正確佩戴合適度數的眼鏡可以矯正視力,使視網膜成像清晰,減少因視物模糊導致的調節痙攣,從而緩解視疲勞,有助于延緩近視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