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5-1-/2022-0531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碧寨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衛生健康 | 發布日期 | 2022-05-31 |
| 文號 | 瀏覽量 |
防止野生菌中毒的“金標準”
標準一:只吃自己熟知的,也已證明安全的野生菌;
標準二:享用野生菌的美味請牢記“箴言”,即: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鞋的菌子不要吃。
食用野生菌需要過“三關”
第一關:過采摘、選購關
有些野生食用菌與毒菌非常相似,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經驗”。如新到一個地方,不要采食那里的野生菌,它們可能與你過去生活環境中的可食菌相似,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可能是有毒甚至劇毒的。
另外,糞生真菌一般有毒,不要采摘,避免采摘既有菌托,又有菌環的蘑菇,它們可能有劇毒;顏色鮮艷、奇形怪狀、表面生泡流漿、不熟悉的野生蘑菇,均不要選購;蘑菇不新鮮,如出現暗斑點、霉點、萎蔫、背面菌褶發黑等,盡量不要貪圖便宜購買。
第二關:過加工烹調關
采購到新鮮或干野生食用菌,要認真挑選、刷洗,避免不熟悉的雜菌摻入。發泡干蘑菇不宜太多、太久。一次發泡較多的干蘑菇放入冰箱等到第二天煮食,或將干蘑菇浸泡一整晚等,都是不妥的。有些細菌恰恰喜歡低溫,蘑菇經微生物分解產生的物質也有可能引起中毒。
烹調野生食用菌要煮熟炒透。如大家耳熟的牛肝菌,目前已知的有幾百種,市場常見的有五六十種,很難區別。有的牛肝菌是微毒的,只有高溫煮熟才可食用。
第三關:好吃還過正確食用關
一次不要吃得太雜,最好每次只吃一種野生食用菌。在一些野生菌火鍋店,最多七八種同時下鍋,因此建議煮10分鐘后再吃,每次不可貪多,也不要連續幾餐都吃。此外,食菌飲酒也是大忌。有些食用菌本身無毒,但與酒精反應會出現中毒現象。最后,煮熟的蘑菇最好不要隔夜吃。蘑菇氨基酸含量很高,放久了容易分解產生其他化合物,很容易導致腸胃問題。
識別有毒野生菌六大誤區。
誤區一:鮮艷的野生菌有毒,顏色普通的就沒有毒!真相:這是有關野生菌的謠言中流傳最廣的一句。事實上,顏色與形狀并不能簡單區別野生菌是否有毒。雞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紅菌等顏色鮮艷、味美可食;而灰花紋鵝膏、致命鵝膏屬劇毒野生菌則為灰白色,并有清香。
誤區二:野生菌和銀器、大蒜一起煮,變黑就有毒,顏色不變則無毒。真相: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但毒野生菌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野生菌完全無能為力。
誤區三:生蛆、生蟲的野生菌沒有毒。真相:人和昆蟲的生理特征差別很大,許多劇毒的鵝膏成熟后同樣會生蛆、生蟲。同一種毒野生菌對于人和昆蟲來說,很可能是“避之砒霜,我之蜜糖”。
誤區四:長在潮濕處或糞便上的野生菌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野生菌無毒。真相:所有的野生菌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環境的“清潔”和“骯臟”與野生菌的毒性無關。比如鵝膏、口蘑、紅菇中的一些有毒種類就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誤區五:有分泌物或者受傷變色的野生菌有毒。真相:有的毒野生菌的確有分泌物或會受傷變色,但是有一些多汁野生菌受傷后有乳汁分泌,顏色也會發生變化,它們不僅沒毒,還是美味食用菌,比如奶漿菌。
誤區六:毒野生菌只要做熟了就不會中毒!真相:毒野生菌毒素毒性穩定且耐熱,一般烹調方法根本無法破壞,加入其它的佐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壞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