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0-0/20250630-00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木城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救災 | 發布日期 | 2025-06-30 |
| 文號 | 瀏覽量 |
綿綿陰雨,沖刷著滇西的群山,時有單點暴雨肆虐。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龍陵縣木城彝族傈僳族鄉老滿坡村,大山深處溝壑間,洪水裹挾著泥沙奔涌而下,給這個寧靜的山村留下了觸目的傷痕:煙葉匍匐在渾濁的泥水里,鄉村公路和機耕路被撕開道道溝壑,農戶房屋后擋墻坍塌,泥水直接灌進了堂屋,田埂垮塌處裸露著新鮮的黃土……像大地千瘡百孔的傷口。
在老滿坡老寨子腳的一塊煙田上,莫增勇和媳婦指甲縫里塞滿著黑泥,手指被泡得發白發皺。他們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還有一絲生機的烤煙扶正、清理著葉片上的泥漿,再培上相對松軟的新土。將偶爾有徹底絕收的煙桿,用力甩到地頭的溝里去。
“能救一棵是一棵,靠天吃飯不容易,到嘴的錢還被雨打風吹去。待煙葉烤完,得趕緊找點豆子或其他秋作物補種下去,總不能讓地空閑著。”莫增勇抹了把汗,渾濁的汗水順著疲憊的臉不斷流下。
“這邊!這邊!再搬幾個石頭來墊上!”村民小組長高大順的吆喝聲,回蕩在受損最嚴重的村道上。十多位村民正自發集結在這里。雨水沖坍了路上方的土坎,塌方下來的泥土碎石堵了大半幅路面,摩托車都過不去,人還勉強能進出。
高大順扛著自家的鐵鍬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進爛泥里,奮力鏟起碎石往路邊堆;幾個婦女端著撮箕,一趟趟把細碎的砂土裝上拖拉機;幾個壯漢把幾塊大石頭合力推到路基旁暫時壘起來。鋤頭、鏟子與碎石碰撞的叮當聲,扁擔與籮筐、撮箕摩擦的吱呀聲,農用拖拉機拉運泥土的響聲,混著大家互相提醒的喊話,奏響了山間清障的交響曲。汗水浸透了他們沾滿泥點的衣衫,臉上卻不見多少愁苦。
“路通了,烤煙和山貨才能拉出去,農藥、化肥等農資才進得來。我們耽誤不起!”村民郭二喘著粗氣,手上動作卻不停。
村總支書記郭玉琴帶著駐村工作隊員,踩著濕滑的田埂,一路查看災情。來到村民莫再忠家那10多畝被風雨蹂躪過的煙田邊,他們蹲了下來。
“再忠,你這煙,看著還未成熟就黃了,主要是水泡久了,悶著根了。得盡快想辦法排澇。”工作隊長蔡加東拔起一棵煙仔細查看,“趕緊把田里這層渾水慢慢排掉,否則一整片都會枯黃。但這是假成熟的黃,根本烤不出好煙。”他邊說邊拿出本子記著。
暮色漸沉,山寨炊煙升起,邊境老滿坡村在村民的勞作中漸漸恢復著生機。村頭小賣部的燈亮了起來。水田里,扶正的秧苗在晚風中輕輕擺動著。剛補種玉米的田塊,新翻的泥土散發著濕潤的氣息。剛搶通的道路上,已看到農用三輪摩托車小心駛過的燈光。
田地間依然有人在忙碌。村總支書記郭玉琴站在稍高的坡地上,望著村寨星星點點亮起的燈火,聲音沉穩而篤定:“田埂塌了,我們壘回來;苗倒了,我們扶起來;路斷了,我們修通它。我們是打不死的‘小強’。只要人勤快,田地就不懶。面對老天的無情懲罰,老滿坡照樣能種出好莊稼,發展好產業。”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風雨雪災害,造成老滿坡村19戶農戶89人不同程度的受災,農作受災面積達214畝,沖毀擋墻370米,沖走囤積砂石4000多方,沖毀羊圈1座沖走黃山羊20頭,沖毀魚塘1個,沖走塘魚500多斤,直接經濟損失達112.2萬元。
通過多日的生產自救,老滿坡村從濃濃的泥土氣息中,正重新生長出沉甸甸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