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縣勐糯鎮大寨村在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持續深化移風易俗,走好“四條路徑”,激活大寨村“全域強”“同心治”“生活美”“幸福村”的新密碼,鄉風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走好黨建引領路,從“組織強”邁向“全域強”。大寨村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貫穿鄉風文明建設的主抓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以“組織強”帶動“全域強”。通過實施黨組織規范化達標創建及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黨總支凝聚力、組織力、戰斗力得到全面加強,村黨總支被評為保山市首屆“十強支部”,2023年省級基層黨建示范點。除了黨組織示范帶動、黨員積極參與,大寨村還以實地調研、走訪群眾、開展座談、征求意見等形式,學習借鑒先進村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做實做細村莊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補齊發展短板,理清發展思路。以文明村、傳統村落、基層治理示范村為切入點,把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與村中心工作同步推進,確保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逐步實現“全域強”。

走實同心善治路,從“一家管”邁向“大家管”。大寨村堅持“與村民共商、與村民共建、與村民共治”的理念,把自然村內群眾按每15至20戶劃分為一個鄉村治理領導小組。治理小組長由小組農戶推舉產生,負責本小組的政策宣傳、感恩教育、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2024年以來,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難題20余個,及時調處鄰里矛盾糾紛10余起。在日常檢查抽查及“紅黑榜”評比打分等工作中,將治理小組作為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讓做得不好的群眾紅臉出汗,知恥而后勇,增強群眾的榮辱觀和集體意識,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升。將村組活動場所、婦女兒童之家等作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116名黨員同志、200余名志愿者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優秀文化和道德,并圍繞“家風家訓”中有關和諧、孝道、勸學、向善、勤儉、勵志、修養等方面內容進行宣傳,引導大家見賢思齊,重視家風家教建設,營造大寨村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

走活融合共建路,從“環境美”邁向“生活美”。大寨村以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生活污水處理、養殖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村莊美化綠化為五大重點,建立“一周一清潔、一月一大掃”村莊保潔機制,形成戶集、村運、鎮處理的垃圾統一處置模式。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狠抓小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立“護海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服務隊”定期組織開展公共區域、小海湖面清理行動,持續提升人居環境及小海環境質量,2020年大寨村獲評云南省美麗村莊。大寨村還堅持提質與擴容相結合,以傳統古村落為主體,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腿琴)、守護170年樹齡遂愿古樹、積極舉辦傣家潑水節、建設活動場所等,把傳統文化、風俗習慣有效融入“潑水節”“打歌”“織錦”等活動,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將3A景區、傳統村落和小海連為一體,通過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項目,全面擦亮3A級景區、傳統村落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名片。充分結合轄區各民族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研究制定了村規民約,對民族平等、婚喪嫁娶、村莊美化、公共設施管理等方面做出合理規定,形成了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新格局。

走穩富民強村路,從“小康村”邁向“幸福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群眾富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持續、有效地抓下去。為此,大寨村緊緊按照“黨建引領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全面盤活現有土地資源,整合40余畝土地建設觀光農業、休閑娛樂、花海景區等,積極鼓勵、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百畝連片現代高效觀光農業,切實形成聚合效應,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7萬余元,并通過招商引資轉租“主題餐廳”,帶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1萬元。大寨村還持續推動甘蔗、香料煙等傳統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共開設特色農家樂15家、特色民族商鋪30多家,實現產業經濟多元化。采取“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立村辦企業龍陵縣熱土傣韻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組建傣韻織錦專業合作社,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創收46萬余元。通過積極對外宣傳推介,提高知名度,做好周末游等方式,吸引周邊游旅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通道經濟”,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大寨村群眾的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增強,精神風貌日益煥新、鄉風建設逐步推進,實現了農村有景看、農民有活干、農業有錢賺的“幸福村”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