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89-8-06_A/2017-1214003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平達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安全生產 | 發布日期 | 2017-07-23 |
| 文號 | 瀏覽量 |
各(社區)村民委員會、鄉直各單位: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縣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縣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縣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和縣委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積極推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快速、持續發展,保持糧食生產發展良好勢頭,確保全鄉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經鄉人民政府同意,現就全鄉2017年糧食生產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為統領,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為工作主線,強調堅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地,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提升質量效益,促進綠色發展”為導向,穩定播種面積,突出科技引領,挖掘生產潛力,加快轉型升級,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減弱、改革不停步,再奪糧食豐收,為全鄉農業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基礎保證。
二、目標任務
(一)播種面積。全鄉計劃糧食播種面積53160畝,其中:夏糧面積18850畝,秋糧面積34310畝(水稻13000畝,玉米15050畝,山地洋芋800畝,其它糧食作物5460畝)。
(二)糧食產量。全鄉計劃糧食總產1755萬公斤,比2016年減6萬公斤,減0.34%。其中小春糧食產量414萬公斤,增3萬公斤,增0.72%;大春糧食產量1341萬公斤,減9萬公斤,減0.66%。
三、主要措施
(一)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糧食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各村(社區)、各部門要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首要任務,嚴格落實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4.07萬畝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既有“量”的增減,又有“改”的要求,要統籌謀劃、有序推進。重點推進“三優”即:即優化糧食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處理好產品上多與缺、品種上差與優的關系。優化糧食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糧食生產向優勢區集中。要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以科技興糧為支撐,通過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田地力水平、優化技術結構和經營結構,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使之成為旱澇保收的穩產區、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區、統一服務的先行區、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的示范區,為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確保口糧安全夯實基礎。
(二)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各村(社區)、各部門要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增強中央農業保護補貼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加大對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力度,提高中央農業保護補貼政策效能,爭取在6月份前將2017年各種補貼足額、安全兌付給農民,充分調動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進一步擴大各種補貼的范圍、規模和標準,推動新增補貼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糧食功能區傾斜,鼓勵補貼與生產掛鉤,體現“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
(三)堅持綠色發展導向,提高糧食生產質量效益。農業資源超強度利用、耕地資源約束越來越緊和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現狀,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一是抓好農作物良種工程。計劃推廣水稻良種1.3萬畝,推廣雜交玉米良種1.5萬畝,兩大主要秋糧作物良種率均達95%以上,力爭全年糧食單產提高5公斤以上;抓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二是抓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開展化肥零增長行動節肥試驗,帶動全鄉實現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6萬畝。三是抓好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3萬畝次,病蟲害防治面積12萬畝,進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確保重大病蟲不暴發成災、植物疫情不惡性蔓延,損失率控制在4%以內。四是推廣糧食作物地膜覆蓋0.4萬畝。五是抓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全鄉計劃抽派10名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建立100戶科技示范戶,充分利用農閑季節和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多渠道、多形式組織開展糧食生產科技培訓,力爭培訓農戶6000人次以上,發放培訓資料3000份以上。六是大力推進循環利用增綠。推進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變廢為寶、生態環境改善。春耕生產是投入品大量使用和廢棄物集中產生的時段,要把綠色的理念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一項一項抓落實,持續改善農業發展環境。
(四)統籌謀劃,創新服務,高質量完成糧食生產任務。春耕生產農時緊、任務重、要求高,各村(社區)、各部門要統籌兼顧,關注農民需求,加強指導服務,切實抓好田間管理,扎實推進春耕備耕順利開展。一是廣泛發動農民適時開展春耕備耕各項農事活動。要把農業發展新理念和新方式,春耕備耕技術和要求通過網絡平臺和手機,及時快捷的傳達給農民。二是強化分類指導,努力推動春管措施到位。要從實際出發,創新春耕備耕措施落實的方式,突出技術針對性和措施時效性,組織專家制定技術方案,以生產問題為導向,以農民需求為方向,開展“菜單式”服務,變政府“端菜”為農民“點菜”。三是突出示范帶動增效益。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集成技術模式,著力在技術集成上取得新進展。集成試驗節本增效、綠色發展、循環利用的技術模式,引領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穩糧增收、提質增效。著力在綠色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圍繞綠色生態環保、資源高效利用、生產效能提升,率先推廣應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綠色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程機械化及“互聯網+”等技術。著力在機制創新上取得新進展。推進農企對接、政企銜接、信息聯接,率先在訂單生產、質量監管、產業融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培育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產業融合。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有序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全鄉計劃培育糧食種植面積100畝以上大戶1戶。積極發展訂單生產,推行“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等多種模式。延伸產業鏈,打通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依托大型企業或行業協會,創建一批地理標識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強化品牌培育塑造,重點推介優勢經作知名品牌,實現加工轉化,以品質創品牌、以品牌提效益,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六)強化防災減災,有效減輕災害損失。各村(社區)、各部門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理念,立足科學防災、有序抗災和高效救災。一是加強面對災害的應急能力。要加強災情監測,密切關注重要時節的重大天氣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制定完善應急預案,做到防在災害前。大力推廣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二是科學防災,推進糧食保險的覆蓋面。重點推進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保險,防范和降低種植風險。要在糧食生產的政策性保險方面取得新突破,全鄉計劃投保3000畝,不斷提高糧食作物政策性種植業保險的覆蓋面;三是管理好救災備荒種子。嚴格按照《保山市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管理辦法》文件的規定,儲備好鄉級救災備荒種子,保障災后生產物資需要;四是采取有效措施減輕災害性天氣的持續效應。要順應天時加強耕作制度改革,特別最大程度規避冬春干旱常態化帶給農業生產的災害。在有序抗災和高效救災上,根據農業災情特點提前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加強分類指導服務,制定分區域、分品種、分季節的技術指導意見。五是努力提升病蟲災害的防治水平。圍繞糧食作物實時進行病蟲發生實況監測,及時、準確發布病蟲情報,做到病蟲早發現、早預警、早防治。針對病蟲的源頭區和重點流行區,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確保糧食獲豐收。
(七)抓好農用物資調運供應,滿足生產需要。鄉農技站、市場監督管理所等部門要及早做好種子、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具的調進、儲備、供應和市場監管工作;要高度關注貨源、價格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向上級反映,確保農資充足、市場穩定,保護農民生產投入積極性。
(八)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斷增加農機購置資金規模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農機補貼資金,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鄉農技站要加大新型農機具的試驗示范推廣力度,及早督促指導農機手做好農機保養、維修工作,及時投入春耕備耕,有效開展跨區作業服務,實現糧食生產耕作、收獲等主要作業環節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解決季節性勞動力緊缺矛盾。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以水稻機插秧為突破口,拓展農機作業領域,2017年全鄉計劃農機作業面積3.5萬畝,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0%以上。
(九)抓好備耕工作,適時播種。各村(社區)、各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各項工作的準備和落實,層層分解落實各項任務指標、工作措施、科技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農戶、田間地塊、責任人;及早落實所需的各種物資,做到有備無患;及早動員,全民動手,爭取把播種和移栽時間前移,充分利用光熱資源高質量地抓好備耕栽插工作。
(十)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各村(社區)、各部門要把發展糧食生產擺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切實增強對糧食生產工作的領導。要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認真研究分析糧食生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確保順利完成2017年全縣糧食生產各項目標任務。
附件:1.平達鄉2017年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表(表一)
2.平達鄉2017年主要增糧科技措施表(表二)
3.平達鄉2017年主要增糧科技措施表(表三)
平達鄉人民政府
2017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