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5-1-/2022-1028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碧寨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救災 | 發布日期 | 2022-10-28 |
| 文號 | 瀏覽量 |
什么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地質災害有那些類型?
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自然因素產生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是自然地質災害,人為活動引發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是人為地質災害。
什么是地質災害隱患點?
地質災害隱患點,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不穩定斜坡、潛在滑坡、潛在崩塌、潛在泥石流和潛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經發生但目前仍不穩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什么是地質災害隱患區?
地質災害隱患區,是指在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的作用下,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且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區域或地段。
哪些人類活動可能誘發地質災害?
違反自然規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往往會誘發地質災害。這些人類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開挖坡腳:修建公路、鐵路、依山建房等。蓄水排水:水管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堆填加載:在斜坡上大量新建樓房,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山坡上亂砍濫伐等,也容易誘發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高發區居民點如何做好避險準備?
為緊急避險,地質災害高發區的居民要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縣、鄉、村有關部門的配合下,事先選定地質災害臨時避災場地、提前確定安全的撤離路線、臨災撤離信號等,有時還要做好必要的防災物資準備。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原則是什么?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如支擋、錨固、減載、固化等,并附以各種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簡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體上的裂縫或修地表排水溝。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全流域綜合治理。
地面塌陷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避免地表水入滲,對已有塌陷坑進行填堵處理,防止地表水下滲。
怎樣有效地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
根據地質災害調查結果,確定各自的監測、預報重點。由災害點所在鎮、村設立地質災害監測組,由鎮政府負責,選派工作認真、有一定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責任心強的村民為監測員,首先對每個監測員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制定崗位責任制,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群眾性簡易監測。鑒于地質條件本身的發展變化以及降雨、人類活動等影響,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災害和隱患,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力量在每年汛期前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進行調查,汛期加強監測,汛后進行復核,及時掌握災害體的變化情況,提高預報的準確性、預防的實效性。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管理、職責都作出了明確規定,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的三項原則、五項制度和五項措施,規范了政府、部門、單位和公民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權利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