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龍陵?龍江第九屆“稻花魚節”圓滿落幕。金秋的龍江,不僅迎來了稻浪翻滾、魚肥人歡的豐收盛景,更以“農家樂”為關鍵支點,撬動了假日經濟的火熱增長,鋪就了一條家門口的“共富路”。

本屆稻花魚節期間,龍江鄉長期與臨時經營的農家樂總數達到70戶,成為接待八方來客、展示鄉土美食的核心力量。各家各戶依托獨特的“稻花魚”資源,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全魚宴、農家菜,讓游客在領略田園風光的同時,盡情享受“舌尖上的龍江”。
來自大理的游客陳先生說:“這是我們第一次來龍江,聽說龍江鄉的稻花魚很好吃,所以就組團來了。這邊的稻花魚確實沒有魚腥味,鮮美可口,和大理酸辣魚味道各有千秋。”

“我家開辦農家樂已經10多年了,每年稻花魚節都是最忙的時候。大理、保山、德宏的旅游團經常會來,節日期間最多一天接待游客500多人,日收入最高達2萬元。”農家樂經營者滕巖靜笑著說道,“光靠自家人根本忙不過來,我們請了村里10位鄰居來幫忙,按天結算工資,時間基本能持續一個多月。周邊農家樂也都會請人幫忙,有錢一起掙,大家都高興。”這正是龍江鄉以節慶聚人氣、以農家樂為載體,將“流量”轉化為“增量”,將“游客”轉化為“崗位”的生動實踐。
農家樂的火爆,其效益遠不止于經營者自身。更為可喜的是,它形成了強大的“溢出效應”,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就近務工、靈活就業。為應對激增的客流量,各農家樂在食材采購、廚房幫廚、前臺服務、清潔保潔等方面產生了大量臨時性崗位需求。這直接為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包括在家的婦女、有一定勞動能力的長者等,提供了寶貴的就業機會。
“我家就在弄崗村,每年稻花魚節期間我都會來農家樂打工,每天有120元左右的收入。”弄崗村村民滕開相說。像滕開相這樣的村民還有不少,他們“足不出村”,便在假期里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龍江鄉以“稻花魚節”為平臺,以農家樂經濟為突破口,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節慶引流、餐飲主導、多方受益”的鄉村振興路徑。據統計,“稻花魚節”期間,龍江鄉70戶農家樂總收益達300萬元,共帶動周邊300余人就近務工。這不僅讓經營者通過假期餐飲實現了快速盈利,更關鍵的是,它像一塊磁石,吸附了周邊的閑散勞動力,形成了“一人開辦農家樂,左鄰右舍同增收”的共贏局面。
龍江鄉黨委副書記楊生順表示:“龍江鄉將繼續深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扶持和引導農家樂產業向規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讓其不僅成為節假日經濟的‘引爆點’,更能成為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