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咖啡、農事體驗、圍爐煮茶、篝火夜話......恰逢雨后,在滇西橫斷山脈的褶皺里,龍川江畔的弄崗村青山環繞、云海翻涌。在弄崗的梯田棧道上遇見背著竹簍的農人,民居的炊煙與窩棚咖香交織,生態、生產與生活深度耦合,弄崗的融合密碼,或許就藏在陶淵明“復得返自然”的喟嘆中,更寫在云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鮮活實踐里。


密碼一:梯田為卷,生態美學的自然契合
萬畝梯田的肌理,是龍江先民與自然對話的千年密碼。弄崗村坐落于龍川江畔,是一個漢、傣兩族聚居村,是龍江鄉傣族文化保存比較完整的寨子,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以萬畝梯田為經緯,將農耕文明、民族文化與生態美學繪制成一幅流動的田園風光長卷,而隱匿于梯田深處的共享窩棚、糧食博物館與休閑步道,重塑著鄉村旅居的底層邏輯,在四季更迭間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耕哲學。

健身步道纏繞在山間,串聯起梯田觀景臺、茶山棧道,讓“戶外運動+自然觀光”成為新消費場景;稻田公園里的稻香書屋,成為“稻田里的精神糧倉”。在田野間歇一歇,尋一份寧靜與詩意;在棧道上走一走,放松疲憊已久的身心,到“鄉村去”正成為目前旅游的潮流。數據顯示,2024年至今,弄崗村接待游客49萬人次,其中旅居人數900余人,平均居住20天以上,多數來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地。
密碼二:文化傳承,農耕文明的立體敘事
弄崗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挖掘魚米飲食文化、休閑農耕文化,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成功吸引游客前來游玩、旅居。以稻米為主題建成糧食博物館,陳列的農具與稻種標本,見證著“一粒米”從田間到餐桌的生命旅程。龍江鄉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楊正錫介紹說:“博物館以稻米為主題,分板塊對糧食的種類、稻的起源、水稻的生長過程、龍江的魚米文化等進行了介紹,陳列的農耕器具體現的是龍江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為更好地傳承稻花魚習俗等,龍江鄉將文化和旅游融入農村經濟。通過鼓勵村民大力發展“烤煙+水稻”輪作、“水稻+稻花魚”“水稻+稻田蝦”綠色種養、“規模+生態”環保養殖、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模式,走出輪番種養、“一年三熟”、綠色高效、“一田多收”、四季優產的生態循環之路。弄崗村周圍經營著農家樂,可以享受到牯子魚、酸辣魚、清湯魚等各種稻花魚的做法,還有炒螺螄、炒黃鱔等各類美食,在這里可以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田園風光。
密碼三:主客共享,入鄉隨俗的沉浸體驗
從“風景消費”到“沉浸生活”的變化,始于對“旅居”本質的重新定義。不同于傳統旅游的“走馬觀花”,弄崗村以“村莊即景區、村民即管家”的理念,構建起深度參與的旅居生態。游客可認領“一塊稻田”,與農戶簽訂“稻田托管協議”,春種秋收間收獲“云養稻”的樂趣;也可加入傣族嘎秧舞隊,在象腳鼓的節奏中,完成從“游客”到“主角”的轉換。清木花園民宿將傣錦、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元素融入現代居住體驗,讓“枕著蛙鳴入眠,聽著鳥鳴醒來”成為日常。“我們提供了栽秧親子體驗、捉魚比賽體驗、收割谷子體驗、篝火晚會等項目,很多外地來的游客都很感興趣。”民宿店長濮秀菊介紹道。自開業以來,“清木花園”民宿已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復住率達40%,最長的停留為期180天。
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龍江還不斷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龍江鄉經濟發展辦工作人員胡家恩介紹,全鄉在不斷改造提升鄉村步道、景區棧道、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目的是讓游客出行、觀光更加便利,也是不斷將“稻花魚節”聚合的流量轉變為促進鄉村振興的“留量”。通過“生態資本化、生產場景化、生活產品化”的轉型,讓弄崗蝶變為旅居云南的“樣板房”,并入選《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匯編》。
龍江鄉黨委書記段春榮表示,我們的文旅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抓住機遇,主動融入保山市、龍陵縣溫泉康養旅居產業發展布局,按照“茶山—梯田—沿江—溫泉”區域一體化思路,力爭將弄玲、弄崗、馬家田等村落建設成鄉村旅居重點村,讓游客從“一日游”向“長久住”的轉變,成為我們的“新龍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