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縣龍江鄉新寨村地處龍江鄉南部,距鄉政府20公里,與多個村落相鄰,國土面積達9.64平方公里。這里平均海拔1650米,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平均氣溫16.5℃,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豐富的農業資源。依托資源優勢,新寨村“兩委”積極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路徑,形成了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如今,憑借一系列切實有效的舉措,繪制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足的振興畫卷。
神仙草,致富花
石斛,被譽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在新寨村綻放出絢麗的致富之花。新寨村依托2017年度滬滇協作建設項目,建成了石斛楓斗加工廠。
加工廠建成后,不僅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還為群眾打造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截至目前,已舉辦石斛楓斗加工培訓6期,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200多人。如今,全村360戶農戶中有400余人投身楓斗加工行業,年創利潤100余萬元,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神仙草”真正成為了村民的“致富花”。

小木耳,大產業
2024年,投資200余萬元的黑木耳菌包加工廠項目落成,可日產木耳菌包35000包,吸納周邊100余人務工,實現年毛收入500余萬元。小小的木耳,正成長為新寨村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大產業”。
在新寨村的田間地頭,一片片黑木耳菌包整齊排列,猶如白色的小山丘。近年來,新寨村通過“黨建引領,龍頭企業助推”,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加快推進“木耳良種化、栽培標準化、菌園生態化”生產基地建設,讓黑木耳產業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居住在山腳、山腰的部分村民因地制宜,采用“黑木耳 +”的輪種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了季季有產出,季季有收入。從2016年村民開始種植黑木耳,截至目前,已發展到32戶60余畝。村民們熟練掌握了黑木耳的栽種技術,從碎柴、做菌包到滅菌、接種、栽種等各個環節都能默契協同完成。2025年預計產出干木耳5萬公斤,實現收入300余萬元,農民可增收純收入200余萬元。

赤松茸,新希望
2024年10月,投資 35 萬元建成馬家田冷庫,吸納周邊群眾就近務工30余人,成功撬動新寨村特色農業種植熱潮——赤松茸種植。為確保此次種植取得成功,新寨村“兩委”前期做了大量精心籌備工作。邀請業內資深的菌類種植專家進行全面的技術培訓,從赤松茸的生長習性、適宜環境到播種養護的關鍵要點等都進行了細致講解。同時,多方考察,選定與對口企業龍陵三信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種植模式,采取保底回收的方式,最大程度保障種植戶利益。


目前正值赤松茸首茬采摘期,一朵朵赤松茸撐開褐色的“小傘”,在田間格外惹人喜愛。村民們穿梭在地里,采摘著豐收的喜悅。“今年我家嘗試栽種了2畝,看著行情有望能有5萬元的收入。”村民濮永文興奮地說。
此次新寨村組織種植赤松茸50多畝,預計畝產量可達4噸多,實現產值近20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務工100余人。未來,新寨村還將與引進的食用菌公司攜手打造一條食用菌產業帶,以新寨村馬家田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栽種羊肚菌、紅托竹蓀、一窩菌、小香菌等多種菌類500多畝,實現全年種植、全年采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全新的活力。
菜籃子,致富夢
新寨村氣候宜人,陽光充沛,蔬菜種植歷史源遠流長。常年種植的無筋豆、生姜、辣椒、西葫蘆等蔬菜,憑借優良的品質,深受消費者青睞。采用“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2024年全村種植蔬菜70畝,實現產值30萬元,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村民們通過種植蔬菜,不僅增加了收入,還提升了生活品質。“以前只能靠種點糧食維持生計,現在種蔬菜,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幾倍。”無筋豆種植戶濮永清感慨萬分地說。新寨村的“菜籃子”工程,正穩穩托起村民的“致富夢”。

新寨村黨總支書記表示,下一步,新寨村將積極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依靠科學技術推動綠色農業發展,創新農業技術,加強農業技術改造指導,有效提升農作物增收能力。進一步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經營管理的有效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致富新模式,利用“直播+農業+電商”的模式,將黑木耳、石斛、赤松茸等特色農產品推向更為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