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田野村落間,時常會聽到清脆的叮當敲擊聲。這聲音里,不僅藏著一門以銻為材、以錘為筆的老技藝,更凝聚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與堅守。龍江銻藝加工,曾經融入百姓生活的傳統工藝,如今也依然在傳承中熠熠生輝。
銻藝里的生活印記
“過去討親嫁女,送一口銻鍋是至親的心意;分家立業,分一套銻具是長輩的祝福?!饼埥l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楊正錫介紹說。早些年,鑼鍋、炒菜鍋、飯甑等銻制炊具因輕便耐用、抗酸抗壓的特性,成為龍江鄉家家戶戶的“標配”。據《龍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記載,鼎盛時期僅弄玲村就有15戶家庭、30余名匠人從事銻藝加工,以空氣錘、銼子、爐盤、鉆子等為工具將銻條鍛造成一件件實用器皿,產品遠銷德宏、保山及緬甸等地。這些帶著手工溫度的銻器,不僅展現了田間灶臺的煙火氣,更成為了當地生活變遷的鮮活注腳。

手工鍛打的溫度
“機器能提高效率,但手工敲出的錘印,每一道都蘊含著匠人的手藝與智慧,機器永遠學不會?!痹谧约忆R藝作坊里,銻藝工匠楊有統的兒子楊勇康一邊錘打著鑼鍋,一邊到處手工的價值。今年26歲的他,已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成為一名技藝嫻熟的匠人,從銻條加熱至赤紅的火候把控,到空氣錘下反復鍛打的初始塑形;從不同大小錘子調整的器型弧度,到錘印均勻分布的肌理痕跡;再到反復打磨拋光后泛出的光澤,每一步都融入了匠人的經驗與耐心??礂钣薪y手掌的老繭,便是日復一日鍛打的印記?!耙坏厘N印差半分,器物的手感和耐用度就不同了?!闭沁@份對細節的追求,讓龍江銻藝在今天也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傳承路上的微光
2012年,龍江鄉銻藝加工被列入龍陵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艾F在年輕人愿意學打銻的少了,但只要有人想學,我就免費教?!蹦杲?0歲的市級傳承人楊有勝說。在他看來,銻藝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用雙手創造價值”的精神傳遞。如今,龍江鄉弄玲村、赧等村依然有匠人堅守著作坊,一邊作為手藝人承接著訂單維持生活,一邊作為“守藝人”繼續演示著技藝流程,希望更多人了解這門技藝。這份堅守,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上溫暖的微光。
千錘鍛打,鍛的是金屬,更是匠心;方寸定型,定的是器物,更是傳承。當游客撫摸著銻器上的錘印,感受的不只是金屬的韌性,更是一份對匠心的堅守、對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