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3-5-/2020-0909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龍江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公共文化服務 | 發布日期 | 2020-09-09 |
| 文號 | 瀏覽量 |
龍江位于龍陵城北,距城52公里。東與鎮安接壤,南與龍山毗鄰,西北與騰沖團田、五合隔江相望。是典型的農業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老一輩革命家匡沛興的故鄉。
龍江鄉依托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以“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居環境、傳承生態文化、培育文明新風”為目標,聚力建設美麗鄉村,致力造福農民群眾,著力打造“升級版”新農村。
一、項目區基本情況
龍江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最高海拔2422米,最低海拔1100米,龍川江由東向西沿境而過。受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及地型結構影響,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平均氣溫16.9℃,光照時數2070.42小時。國土面積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993.6畝(稻田19213.1畝、山地8780.5畝),森林覆蓋率達69.5%。轄11個村委會、4個社區,184個村民小組。2013年末,有8807戶、30508人,其中農業人口6961戶、27850人。農村經濟總收入2.58億元,人均純收入5848元。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茶葉、甘蔗、核桃等。
清塘位于龍江鄉赧等社區。泉源來自地球深處,千百年來,水涌恒流,供給人們生產生活用水,養育周圍鄉民。多年來,鄉民自發地保護維修,但因,基礎設施薄弱,道路出行難、運力弱,公共活動場所及設施缺乏,環境建設差,生態建設落后,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滯后,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困難和不便。
2013年,圍繞清塘,利用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試點。試點區距村委會0.3公里,距鄉政府0.5公里,屬于半山區。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1900毫米。國土面積1.7平方公里,耕地1833.25畝(水田1138.36畝、旱地694.89畝)。主要產業有糧食、烤煙、核桃、茶葉、石斛等。轄4個村民小組,2013年,總人口138戶、499人。全村經濟總收入8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項目總投資636.096萬元,群眾自籌約1.156萬元、投工投勞折資8.94萬余元,已到位資金506萬元,申請美麗鄉村一事一議資金220萬元。硬化道路3566m、硬化場地6517㎡,新建綜合樓280㎡,安裝路燈18盞,文化館、圖書室,觀景臺、洗衣亭,游泳池、荷花池,綠化帶、風景樹,休閑場、籃球場,標志牌、消防池,垃圾箱、警示牌等公共設施功能完善、一一齊全。通過建亭立閣,引渠筑道,在清塘下再建荷塘,真正成了人們的休閑娛樂場所。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組織,加強領導
一是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鄉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二是組建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從政府各部門抽調精干力量,并駐村指導組織實施,加大扶持、指導和服務力度;三是明確村三委人員的工作職責,動員村、組、戶三級人員共同參與。形成了“政府指導、村組主導、全民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機制。
(二)廣泛發動,提高認識
美麗鄉村建設是國家出錢農民受益的事,是集體事業,涉及千家萬戶,但在建設之中難免有一些小利益的調整,在解決干部群眾思想認識的問題,在推行過程中總有一部分農戶不愿出錢出力。我們一是吃透政策、講透政策,讓干部明白,讓群眾知曉。通過舉辦培訓,提高村組干部及社員的政策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利用農閑時間,開展“議事”活動進行宣傳。一是干部走家串戶宣傳美麗鄉村政策,讓農民掌握政策,消除顧慮,增強參與意識。二是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讓農民社員說了算。每議定一個項目,都召開三委班子會、村民代會實行表決,贏得支持。三是社干部積極參與,在項目建設中,清一小組組長魯耀德、退休老干部張文禮始終堅持在工地一線,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時間持續兩年之久。
(三)明晰思路,科學規劃
龍江鄉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總要求,計劃利用一年的時間,圍繞清塘自然村建設一個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觀光、歷史人文、生態景觀、群眾富裕為一體的村莊。
(四)堅持原則,規范運作
一是發揚民主,群策群力原則,堅持減輕農民負擔、以穩定促發展的原則。充分考慮農民和集體的承受能力,實施了籌資與籌勞相結合,籌資與國家匹配資金相結合,全方位整合各種資金,有效地擴大了籌資籌勞項目總量。
制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運作規則。以公開預決算方案、項目審計報告、施工協議的簽定、竣工驗收報告和“以獎代補”資金等環節入手,逐一進行細化和規范。每個環節都讓干部群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到讓群眾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把事情辦好。
(五)完善制度,開拓創新
確定垃圾處理點,聘請衛生管理保潔員,購置垃圾桶,與農戶簽訂門前“包掃、包集、包整潔”的三包責任制,實行垃圾規范化收集,形成“戶集,村收,村運,村處理”的垃圾收集體系。建設“美麗鄉村”群眾是主體,參與是關鍵。村三委向村民發放倡議書,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號召村民主動參與到各自的庭院整治中來,使居民生活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三、經驗啟示
通過清塘自然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試點實踐,新建成的工程與龍江厚重的文化、豐富的人文景觀、魚美米香的田園風光交相輝映,群眾已向小康生活的目標邁進了一步。主要經驗是:
(一)宣傳到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是建設好美麗鄉村的源泉。
農民群眾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管理者、維護者和受益者,是項目建設的力量源泉。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就失去了基礎、失去了“土壤”。發揮好引導好群眾積極性,使之主動全面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維護,著力營造“全面動員、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在建設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解決群眾最直接最關注最急迫的問題入手,滿足群眾求美求新求幸福的愿望,在項目申報中充分民揚民主決策,從而調協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建設的熱情。龍江鄉很多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不惜放棄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趕回家鄉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實踐證明,凡是群眾積極主動爭取的地方,美麗鄉村項目實施起來就非常順利;凡是群眾不愿意干的地方,美麗鄉村項目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凡是上級部門關心和領導的重視就能提升好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二)加強規劃,選準地點是建設好美麗鄉村的基礎。
美麗鄉村,美在特色,要打造、建設一個典型的美麗鄉村項目,選擇一個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較為優勢的自然資源、便捷的交通條件尤為重要。
龍江山水很美,而清塘更美,是龍江山水中的點睛之筆。水是生命之源,能滋潤大地,而清塘之水就像母親的乳汁養育著世間萬物,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睛柔”,只有突出特色、彰顯個性,才能展示龍江鄉美麗鄉村的風采。龍江鄉赧等村這個地方山美水更美,生態環境較好,空氣新鮮、村落棋布,整體看好。村民有淳樸的人情、素質較高,鄰里和睦,社會風氣較好,一切都顯得那么的和諧。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高較強,較熱情。美麗鄉村項目規劃群眾較易接受,實施較為容易。
(三)整合項目、發揮多部門效應、破解資金難題是建設好美麗鄉村的關鍵。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單一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極其有限,鄉村兩級又缺乏財力。龍江鄉由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協調相關部門,打破行業界限,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與新農村建設、水利、林業、扶貧、農業綜開發等項目進行整合,統一用于美麗鄉村建設。解決美麗鄉村建設投入難題,避免重復建設。通過多方整合,整個工程共整合到位資金736萬元,發揮公共財政“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解決一個單位一個項目、單家單戶辦不好、辦不了的事。
(四)明確職責、強化質量是建設好美麗鄉村的保證。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投資大、建設時間長、工藝復雜、建成后的使用年限較長,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公益設施的使用壽命,事關群眾的生產生活,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龍江鄉在美麗鄉村項目建設中,鄉項目辦認真履行項目監督職能,統一聘請監理單位,以村作為建設主體進行項目招投標,完工后,請中介進行工程竣工決算審計。項目建成后,招聘管理員、清潔員,增加消防隊人員及文化站人員下駐清塘項目區加強日常管理。完善書屋、開辦了飲食攤點及日用品經銷點,使生活、文化、娛樂豐富多彩。制定后續管理的村規民約、衛生公約等各項制度,切實加強對公共設施和公益項目的維護管理,打造成文化與生活相融合的美麗鄉村格局,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四、存在問題及下步打算
項目已完工但存在小額資金不足,我們將加大鄉村自籌資金力度,積極動員社會集資;征對項目資金存在缺口的問題,下一步各部要從多渠道籌措資金,盡快彌補資金缺口;針對建設中個別群眾利益受損問題,繼續堅持“以獎代補”,爭取入戶建設資金,擴大補助獎勵范圍,提高補助獎勵額度。
雖然,龍江鄉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們要繼續學習兄弟鄉鎮的先進經驗,要對美麗鄉村建設再研究再創新再提升。我們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龍江一定能把清塘新農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集經濟發觀光、休閑、度假、康健為一體的美麗鄉村,清塘也必將成為一顆更加璀璨的新星。
此件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