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2-7-/2022-0927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鎮安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救災 | 發布日期 | 2022-09-27 |
| 文號 | 瀏覽量 |
什么是次生災害?
地質災害的次生災害指由地質災害造成的工程結構、設施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水災、爆炸及劇毒和強腐蝕性物質泄漏等。
災后如何做好衛生防疫?
災害發生后,衛生部門應及時做好災區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保障災后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做好發熱、腹瀉、皮疹及聚集性病例等癥狀監測,加強重點區域的消毒殺蟲工作,預防和有效控制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及食物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撤離路線如何選定?
撤離危險區應通過實地踏勘選擇好轉移路線,應盡可能避開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經過地段。盡量少穿越危險區,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臨時避災場地如何選定?
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外,事先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避災的臨時場所。避災場所的選定,一定要選取絕對安全的地方,決不能選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巖體的坡腳下或泥石流溝溝口。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災場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勢越開闊越好,交通和用電、用水越方便越好。
災后如何搶險救災?
(1)監測人、防災責任人及時發出預警信號,組織群眾按預定撤離路線轉移避讓。
(2)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災后自救,包括被困人員自救、家庭自救、村民互救。
(3)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避免災害體進一步活動導致的人員傷亡。
(4)及時向上級報告災情。
(5)災害發生后,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巖體和滑坡隱患,并應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6)有組織的救援受傷和被圍困的人員。
(7)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將有暴雨發生,應該盡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避免災害隱患。
什么是突發性地質災害?
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地震、刖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其發生特點是突然,可預測性差,其預防工作常處于被動狀態;其后果既造成經濟損失,也造成人員傷亡。所以突發性地質災害是地災防治的重要對象。
山區農村村民建房如何選址才能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
農村村民建房場地的地基選址中,如何考慮地質安全,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呢?簡而言之,選址時應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地形因素,首先應選擇在歷史最高水位以上一定高位的平緩平地。盡可能避開江、河、湖(水庫)、溝切割的陡坡。在山區當新址不得不選擇在靠山或沿江、河、溝岸邊地帶時,應該察看前后的地形,盡可能留出安全空間。同時,村莊、和房屋不能建在沖溝溝口。
(2)巖土體因素,應首選平緩的基巖面或者地面平緩的土體穩定性較好的地帶;不要選擇堆、填土形成的臺地,否則所建的房很危險。
(3)地質構造因素,斜坡發育斷層、節理裂隙等不連續面時,將巖體切成大小不等的分離體,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因此,在選址中,應注意觀察構造面的組合和分離體的分布特征。當這種不連續面順斜坡分布時,邊坡巖體穩定性差,最易發生滑坡和崩塌等災害。
地質災害預防監測網絡有哪些?
地質災害預防監測網絡有:縣、鎮、村、點四級聯動監測防治網絡,即:群測群防網絡;群專結合防災預警網絡;氣象預報預警網絡等。
什么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群測群防”的基本含義是開展群眾性的災害預測和群眾性的災害防御工作,主要是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到廣為人知,在此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政府組織群眾和群眾自發組織,開展廣泛的群眾性防災抗災工作。實踐已證明,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減少人員傷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