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2-7-/2023-1104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鎮安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公共文化服務 | 發布日期 | 2023-11-04 |
| 文號 | 瀏覽量 |
茶之源,道之始,馬幫聲聲路漫漫,曾經的馬幫銅鈴聲響徹山谷,承載的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文明。如今,銅鈴聲漸漸遠去,留下來的是一代手藝人對匠心的堅守。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好馬配好鞍”。一直以自己的努力精心鉆研馬鞍純手工制作,對于每件作品,他都別具匠心,精雕細琢,馬鞍置于馬背之上,能夠跟馬背高度契合,并且不會對馬造成傷害,這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副好鞍了。對于這個“好”字,他堅守了三十余年,是初心,更是始終。他,就是茶馬古道上的馬鞍手藝人——李加良。
家住龍陵縣鎮安鎮小田壩社區的李加良,今年55歲,從小就對木藝格外喜好,并通過勤學苦練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木藝活,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對馬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起初,他只是覺得新奇好玩,想嘗試自己制作,久而久之,他發現自己居然喜愛上了馬鞍制作。
據李加良介紹:純手工的木制鞍子,分為鞍殼和架子兩部分。一副好鞍,要經過出毛料、畫鞍腦線、解榫、剔龍口線、打眼、穿鞍板、裝平水檔等數十個步驟,工序繁雜、工藝要求較高。李加良說:“要做一個好的馬鞍子,從選料開始,就有相當嚴格的要求,要選用優質的栗木和柳木來做。”因為用這兩種木材才能承受住一定的重量,而且做馬鞍子都是非常講究一眼一榫,首先從鞍腦開始,一對鞍腦出了料子 以后,畫線,畫了線就緊接著要打眼,打眼時必須手風要正,手風正了,眼才打得正。如果說手風歪了、偏了,那么眼就會往鞍腦的肚子上打通,打通之后,插起眼來就不飽滿。木制的馬鞍子,最精巧的地方便是它不用一釘一鉚,只運用古老的榫卯工藝,可以承重數百斤卻五六年不會散架,當然,這也是最考驗鞍子師傅的地方。李加良家的馬鞍子質量上乘,客人會專程到家里購買。如今,小田壩只有李加良一人還在繼續堅守馬鞍制作手藝,銷售方式也已從過去的直接拿到市場售賣,變成了現在的手機微信聯系下單,并根據各地客戶使用習慣和需求,改良制作不同的馬鞍式樣,主要銷往昆明、楚雄、大理以及周邊還在養馬的農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古老的馬幫馱運已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現存有極少數的馬馱也僅是因為交通不便的原因。“已經有人給我建議,客戶銷量少了,就轉行,我準備從大鞍子轉了做小鞍子,比例把它縮小給它做成工藝品或者擺件。”面對未來,李加良滿臉笑容地籌劃著,并把他已經制作初具雛形的小型馬鞍和準備配置給馬鞍的飛馬草圖展示給我們看。三十余年制作馬鞍,伴隨著李加良精湛的技藝,一塊塊看似普通的木料,精雕細琢,變成了一副副好馬鞍,融入了他對馬鞍制作的深厚情感。三十余年風霜雨雪,手上的老繭磨了一層又一層,李加良用鍥而不舍的情懷詮釋著工匠精神。當問起是什么在支撐著李加良一直堅持把馬鞍做下去,他說:“除了喜愛,更多的是因為老手藝做出來的馬鞍,雖然費時、費工、費料,但很耐用,每每聽到自己做的馬鞍能用個好多年,就會高興就覺值得!”質樸無華的語言,是一代手藝人對匠心精神的堅守也是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