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2-7-08_E/2018-0309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鎮安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公共文化服務 | 發布日期 | 2018-03-09 |
| 文號 | 瀏覽量 |
鎮安古稱“勐淋”,是龍陵開化最早地方,這里民風淳樸、文化厚重,被譽為龍陵的“北大門”和“鑲嵌在滇西大地上的文化地標”。
元代時,在鎮安設立勐弄司,隸屬于大理金齒宣撫司管轄;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在鎮安設立“土尉”,屬永昌金齒衛管轄;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在鎮安設立“勐淋守御所”,屬永昌府管轄(鎮安北門楊姓家族存有明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廷頒發的誥命詔書);明萬歷13年(公元1585年)改勐淋守御所為“鎮安千戶守御所”,下設18個土舍,屬永昌府管轄,
清康熙23年(公元1687年),在千戶所下設立龍陵、鎮安、龍江、歸順四個鄉約。到清乾隆35年(公元1770年),朝廷決定將潞江、芒市、遮放三個土司劃歸龍陵管轄,為了加強對邊境一線土司的節制,才撤銷鎮安千戶所,在現在的龍陵縣城設立龍陵廳,政治中心遷往龍陵。
人 物
鎮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自晚清以來比較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晚清時考中“歲進士候選儒學正堂”,朝廷欽賜“進士弟”匾額,并賜頂戴花翎、半副鑾駕的張大經;與朱德、盧漢等人為同學的早期同盟會員張自明,在昆明大觀樓至今尚掛有他親自書寫的對聯:“沙鷗狎人去住,云海蕩我心胸”,被世人稱為名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涌現的代表人物有將軍王志學、曾獲得8次女子10米移動靶全國冠軍李云艷及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獲得男子20公里競走冠軍的陳定等
非 遺
鎮安向陽寨陶器,始傳于清朝末年(1830年),以做工精細、膠泥好、硬度強、鈾水亮、品種多、無毒害而著稱,有塑料等其它制品不可替代的優勢,是腌制咸菜、釀酒的理想用具和居家生活的必備之品。向陽寨陶器不僅在縣內暢銷,還遠銷緬甸、泰國及德宏、保山、怒江等多個州、縣。
鎮安臭豆腐歷史悠久,臭而不腐,因“臭”而“香”,滑而不膩,不含化學添加劑,是純天然食品。味道可口、開胃,是民間桌上的一道常見菜。主要銷往龍陵、龍江、龍新、臘勐、碧寨等周邊鄉鎮。據統計,鎮安豆腐約占全縣總量的60%以上。
另外,鎮安的糯米白糖、核桃糖、花生糖制作工藝和馬幫用具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亟待整理申報。
特色農產品
天然無公害蔬菜川芎、刺棕苞、香椿等蔬菜一上市,就成為新寵,消費者爭相購買。淘金河等村川芎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年產120多噸;產于邦別、戶帕一帶特色無核水柿,個大、味甜、汁液多,加工后的柿餅更是色味香俱全,
市場供不應求。
資 源
鎮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褐煤、鐵、銅、鉛鋅、五彩玉等礦產資源。其中八0八小巖子鐵礦初步探明儲量200多萬噸,2003年由金成礦業公司投資開采;鎮安煤礦儲量達1.18億噸,是滇西最大的煤田。五彩玉為鎮安所獨有,因每塊石料里具有黑、白、紅、黃、灰等顏色,故名“五彩玉”,是黃龍玉家族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藝術
“花燈”及“老仙燈”在鎮安流傳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演出風格滑稽幽默、語言詼諧風趣,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娛樂項目;“耍龍”及“舞獅”場面歡騰、氣氛喜慶,是鎮安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節慶活動。
自然風光
鎮安境內有著獨特神奇的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鎮安壩南端的大壩烈士陵園,系龍陵縣駐軍中國人民解放軍14軍41師123團為紀念該部隊自1939年建團以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犧牲的烈士和因公殉職的指戰員而建,占地50余畝。園內松柏常青,綠草如茵,環境優美,氣氛肅穆;高山明珠八0八水庫,距縣城33公里,庫區積水面積3.8平方公里。庫區山清水秀,樹木蔥蘢,山鳥嘰啾,環境 幽靜,是一個風景秀美的湖山公園;不久前剛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三岔河水庫,山水相依,碧波蕩漾,水天一色。是休閑、垂釣的絕佳去處;蠻告村境內勐梅河流域上的熱水塘陰陽瀑布,其特征主要是陰陽結合,母龍塘水質柔滑,溫文爾雅;公龍塘熱氣沸騰,粗放豪野,溫度近100℃。該水有活血祛風、養顏防衰、防病治病、標本兼治的神奇功效;位于鎮安西南部的崇善寺內煙火旺盛,鐘磬聲聲、香煙裊裊、焚唱不絕。大雄寶殿旁的一株古柏,胸徑約3米,高30米左右,生長旺盛,樹冠濃蔭蒼郁。據考證,該樹栽植于明萬歷年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被譽為“云南柏樹王”;位于鎮安東山旁的“老鄧營”,相傳為鄧子龍將軍當年驅逐緬寇的扎營之地,遺址有“點將臺”和“鄧公泉”。地處鎮安北部高黎貢山南端的古城山,為古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塞,三國時諸葛亮即在此駐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南明最后一戰”的磨盤山之戰就發生在這里。走進古城山,峰巒疊嶂、林木蓊郁,古城遺跡隨處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