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2-7/20240601-00004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鎮安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就業 | 發布日期 | 2024-06-01 |
| 文號 | 瀏覽量 |
【問題1】
從小學到現在,我讀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都由父母做決定。比如,中考時,在父母的要求下,我填報了中職校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這一志愿。
現在,我是中職三年級學生,打算參加明年的三校生高考,繼續念書。但在專業選擇上,我與父母之間存在很大分歧,因為不喜歡數控,我希望在大學里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比如市場營銷或新聞采編。父母知道后,勃然大怒,說我這樣選專業跨度太大了、太冒險,懷疑我沒有好好考慮。
我實在不喜歡與機械打交道,如何才能說服父母讓我自己做選擇呢?做規劃時,每個人不是應該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嗎?
【問題2】
離大專畢業還有兩年,時間不算短,但我非常焦慮,也深感不安。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我來說,這焦慮與不安,主要來自“實力”與“學歷”兩方面。
在實力上,與已畢業學長、同屆同學中的學霸相比,我的能力、創意還遠遠不夠。學校經常請學長回母校作分享,每次看到他們的作品及他們完成的大項目,我總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也難以做到。
在學歷上,很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是本科及以上,而我讀的是大專。雖然可以通過參加“專升本”考試進入本科院校學習,但正如父母所說,我“不是讀書那塊料”,在競爭激烈的“專升本”考試中,很難脫穎而出。在很多人看來,從事與數字媒體技術相關的工作,只要能力夠就可以,學歷不重要,但可能是因為“內卷”吧,一些知名企業確實設置了本科學歷這一門檻。
這兩年,學校里參加“專升本”考試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本科院校也進行了擴招,身邊同學都建議我“要不去試試吧”,可我實在沒把握。如果深思熟慮后我決定不考或努力了沒考上,我應該怎么辦,隨便找一個工作嗎?此外,以我目前的實力,難以勝任目標崗位的工作,那我需要換一個求職方向嗎,我的未來還有其他選擇嗎?
【問題3】
我是一名國際商務專業的高職學生,明年6月就將畢業。對于未來,我們班很多同學都選擇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我不喜歡這樣的工作,而是另有打算。暑假期間,我曾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課程助理,工作完成得不錯,實習工資也較高,因而打算畢業后留在這家機構工作。
這一想法在老師和同學看來比較冒險。他們勸我:“今年以來,教育培訓機構的日子并不好過,前陣子好幾家機構被罰了巨款。還有新聞說,這些機構大大縮小了校招規模,不少應屆生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就這樣‘黃’了,不知道明年情況如何。你的專業成績一直在班級中上游,有時還名列前茅,完全可以勝任專業對口的工作。工作后多考證,能讓自己變得更專業。學一行、精一行,不是很好嗎?”
老師和同學的建議挺中肯,讓我有點動搖。教育培訓行業當前的發展前景確實不容樂觀,自己要謹慎入行。那么,我究竟怎么做規劃才合適呢?
【專家觀點】
忠于自己,但不能霧里看花
做職業規劃,當然是要聽自己的:因為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除了自己,沒人會為你的職業選擇買單;更是因為不想余生后悔。但現實中,很多忠于自己的選擇卻變成一意孤行,最后頭破血流。這是為什么呢?
小馬過河的故事相信同學們都耳熟能詳。老牛說河淺,松鼠說河深,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特質不同。就像職業選擇,如果你不了解自己“身高”,不了解“河深”,又不愿像小馬那樣試一試,光聽別人說,就像霧里看花,難有切身體會。這樣情況下作出的職業選擇,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好的職業規劃,是基于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基礎上。
首先我們來看自我認知。這里的自我認知可不是星座血型之類,而是專指職業特質,而職業特質除了專業能力,更多的是非專業要素。比如市場營銷需要積極主動和多維度思維能力,新聞采編需要較強的文字和溝通能力。上圖是銷售經理崗位要求的蛛網圖。我們發現10個職業特質幾乎都是非專業要素。事實上,職業越是向上發展,非專業要素占據的比例越大。對應屆生而言,目前基層崗位較多看重的非專業要素有:積極主動、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團隊精神、情商等。當然不同崗位要求也各不相同。了解自己的職業特質,有助于職業匹配時“對號入座”。目前自我認知比較快捷的方法是做一個職業能力傾向測試,但這種測試往往受信度和效度影響,未必精確。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做個有心人,經常自省。
其次我們來看職業認知。事實上三位同學遇到的問題多少都與此有關。問題1中的父母反對主要是改專業風險大,害怕孩子一時沖動。學生如果能說出自己的職業特質,以及目標職業的要求、薪資,自己與之差距及大學規劃。深思熟慮,有理有據,家長無理由反對。這里要注意的是興趣與職業是不同的。一般通過媒體、宣傳往往是職業光鮮的一面。全面、深入探索,尤其是了解職業艱辛、困難后依然堅持,才能稱之為“職業興趣”。問題2中“適合自己的工作有很多。”行業里有很多基層崗位,或者專業要求沒那么高的文職、營銷等工作,如果不在乎專業對口,還有更多門檻較低的工作可以選擇,為什么一定要為難自己呢?職業發展如登山,一條路太陡,可以換條路繞一下試試,再不行索性換個不那么陡的山頭爬。反正登到山頭,都能望見風景。停在那里自怨自艾是最傻的。問題3中,教育培訓機構確實面臨變化,但不是變壞,而是教育機構資質、未來培訓方式可能會發展得更規范、更先進。目前都開放三胎了,未來培訓需求不會減少,所以這位同學要思考的不是該不該投身教育機構,而是如何提升以適應未來教育機構改革發展帶來的變化。
最后分享一些職業認知的有效方法。職業認知最理想的方法當然是尋找大公司的相關職位實習機會。但現實中很難實現。一是因為僧多粥少,理想的實習崗位就算不是萬里挑一也是百舸爭流。二是因為中、高職院校生競爭力難以強過高等院校本科,尤其是985、211等名校生。所以這里總結較為常用的三種方法供參考:第一種是通過人脈尋找行業資深 人士咨詢。最好是管理者,而且對學生本人比較了解,能針對性地給出一些建議。第二種是尋找學校資源。包括老師、師兄師姐等。負責推薦的老師對企業要求比較熟悉,已經畢業一、二年的師兄師姐,他們的經驗、建議對現階段的你最貼近,最有效。第三種是多參加招聘會。通過不同企業間比較、面試旁觀、親自下場等方法,可有效摸清職業的具體需求。
(上海市浦東新區就業促進中心 孫炯)
(源自:“中國就業創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