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84-7/20241212-00003 | 發(fā)布機構(gòu) | 龍陵縣龍山鎮(zhèn)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公共文化服務(wù) | 發(fā)布日期 | 2024-12-12 |
| 文號 | 瀏覽量 |
阿昌族舞蹈“蹬窩羅: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八,居住在龍陵縣龍山鎮(zhèn)芒麥村蠻旦、下寨、大田坡、打黑四、寨子的阿昌族人,都要聚集在蠻旦寨腳的舞場上,舉行“阿昌大祭”,跳“窩羅開。“蹬”阿昌語為“跺”“窩羅”有歡樂之意,可譯為“跳歡樂”。龍陵阿昌族“蹬窩羅”的舞蹈動作,沒有固定的傳授人,唱詞也是口授心記。
“阿昌大祭”即“窩羅節(jié)”,是傳說中開天辟地的天神“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的升天之日,屆時,設(shè)立神壇,供奉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神像,象征人類出生的有蘆和射落假太陽的神弓。由暮陶(巫師)首先贊頌天神的豐功偉績,然后在請?zhí)焐裼眉榔窌r,舞眾在烘干(領(lǐng)舞者)的帶領(lǐng)下,起舞“窩羅”。“蹬窩羅”是《則力扎》(“則勒”意為山歌,“扎”意為小嗓)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第一部分為“把套昆”(小嗓唱的“傳承調(diào)”),第二部分為“把松昆”(大嗓唱的“美麗的袖”),第三部分即為“蹬窩羅”。現(xiàn)第一、二部分在龍陵已經(jīng)失傳。
蹬窩羅原先只在窩羅節(jié)上跳,現(xiàn)已延伸到討親嫁女、喪葬、蓋新屋,甚至打獵歸來都要蹬窩羅。舞蹈中的伴奏樂器原來有象腳鼓和胡琴、笛子、洞簫、蘆笙三弦等七八種,現(xiàn)已減少到兩三種了。
跳窩羅舞時,人們圍圈沿逆時針方向而舞。有的裝扮成獅子、老虎、水牛、猴子、鷺鷥等,模仿這些動物的各種動作跳舞。獅、虎表示剽悍、勇猛,水牛代表誠實、任勞任怨,猴子表示聰明、機靈、敏捷……蹬窩羅時先邁“獅虎步”,先蹉后跳再蹬,扭身轉(zhuǎn)腰,動作瀟灑奔放,古樸率真,剛勁有力,表現(xiàn)了龍陵縣阿昌族人民熱愛生活、團結(jié)向上的精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fēng)格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