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84-7/20241205-0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龍山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公共文化服務 | 發布日期 | 2024-12-05 |
| 文號 | 瀏覽量 |
龍陵縣阿昌族,自稱小阿昌,聚居在龍川江東岸龍山鎮芒麥村,自古以來,龍陵阿昌族青年男女都能自由戀愛,與異族通婚。其婚煙形式別具特色,男方家要經過“踩路”、“遞話”、“明家族”、“擇日子”四道復雜的禮儀。結婚當天,新郎要在兩個“陪郎”陪伴下,和討親的人們一起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的同輩青年男女則要設置各種障礙為難新郎,叫“玩新姑爺”,最具特色的要數“長筷戲新郎”。
“長筷戲新郎”開始,在眾親友的圍觀下,首先給新郎戴一頂爛竹葉帽,披上一件舊棕衣,腰系刀籮,手握牛韁,裝扮成大雨天要去犁田耙地的樣子。意思是告誠新郎:我們阿昌是用竹葉、棕衣速風擋雨,用砍刀披荊斬棘,捏著牛尾巴長大的山地農耕民族,現在日子好過了也不能忘本,要學祖輩一樣勤勞操作一生。新郎披掛這些東西要誠實,不能有絲毫厭惡之意。新郎用小禮請眾人解除行裝,然后入席,眾人又請他到表面裝飾華麗、舒服的凳子上坐。新郎已知道這是用糟朽的爛竹籃偽袋而成的擺設。意思是告訴新郎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識別真假,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新郎又用小禮請眾人換凳子,表示自己寧愿坐竹凳、木凳、石,也不會對這種表面漂亮的東百感興趣。新郎入席后,娘家人又抬來一雙用荊竹做成的巨筷,請新郎用餐,長筷每根比拇指還粗,有6尺多長,根部砍齊,削去6、7個竹節的疙瘩,中同用紅紙繞數十道,后面留下竹葉和竹梢,在竹梢上掛滿不同季節的水果,諸如木瓜、芭蕉、緬、梨、等。大筷子本身有快生大兒子的含義,竹梢墜有瓜果,有開花結果之意。新郎請人解開紅紙條,去掉一些水果,每解一道紅紙條或去掉一個水果,都要破費一些小禮。在兩個陪郎的幫助下,新郎把長筷豎起,兩手各握住一根筷,往菜碗里搛菜給各位親友,先從身子開始、要把每一種萊肴都要搛到在坐人的碗里一次,費了好大氣力夾起的菜,被人抖動一下竹,菜就自然滑落,眾人轟笑過后,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眾人一次又一次地起哄,新郎越發心慌手顫,洋相百出,圍觀人開懷大笑,盡興而散。
院場里的長席結束后,女方家在堂屋擺設糖果酒席,稱“謝媒”,然后才得以接走新娘。阿昌族婚禮習俗中的“長筷戲新郎”,源遠流長。龍陵小阿昌和梁河、沖大阿昌的習俗雖屬同祖同宗,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傳至今已變得同中有異,各具特色。
阿昌族婚慶習俗“長筷戲新郎”傳承人--赧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