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9-4-/2021-0926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發展和改革局 |
| 公開目錄 | 項目工作信息 | 發布日期 | 2021-09-26 |
| 文號 | 瀏覽量 |
“十三五”以來,龍陵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把龍陵建成可再生能源生產基地、清潔載能基地目標,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重大決策部署,以開源、節流、減排為重點,確保能源安全供應,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創新能源體制機制,著力提高能源效率,嚴格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著力發展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發展,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加快能源產業發展,為龍陵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能源保障。
一、存在困難問題
雖然我縣能源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集中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困難問題。
(一)能源安全保障壓力加大。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難度加大,中小水電投資開發受限,怒江干流開發政策不明朗,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資源開發受建設規模指標、土地等制約,新增電源項目布局存在不確定性,境內電源建設短期內難以突破;新增重大用電項目與配套電網工程建設時序不匹配,用電保障困難;硅材料生產企業用電質量要求高、用電量較大,龍陵區域內電力供應已難以支撐綠色硅材一體化發展需求,電力供給已無法自給自足,預測能源自給率將由2020年37.9%下降到2025年的35.3%,“全年缺電”形勢愈發凸顯。
(二)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未來一段時期,龍陵縣委、縣政府提出,將龍陵建設成為“云南綠色硅材產業先行區”,“十四五”期間全縣清潔高載能工業將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云南永昌硅業股份有限公司10萬噸/年水電硅節能環保項目、10萬噸/年金屬硅粉粒新材料加工項目及硅光伏產業鏈、硅電子產業鏈、硅化工產業鏈、碳化硅產業鏈等項目落地,工業用電將持續大幅增長,“十四五”期間能源消費增量和單位GDP能耗強度將會出現雙增長,若能耗“雙控”指標受限,將直接影響產業布局和有序發展。
(三)能源基礎設施滯后。全縣電源主要以水電為主,加之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裝機依然處于空白階段,風光水多能互補、豐枯調節能力較弱,豐季棄水渦電、枯季缺水限電持續發生,給國民經濟特別是載能工業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電網布局需進一步優化完善,部分變電站主變無法滿足“N-1”要求,供電可靠性不高;受保山“兩張網”互聯互通薄弱、電力外送內聯不夠暢通的影響,電力系統源網荷亟待高效融合;輸配電價偏高導致市場化購電、用電成本增加等問題短時間內難于有效解決;農村電網建設歷史欠賬較多、農村網架結構比較薄弱,普遍存在設備運行年限久、設備殘舊、線路絕緣老化、導線線徑偏小等供電問題;天然氣僅能供給縣城,周邊主要鄉鎮還難于覆蓋,尤其是云南龍陵產業園區燃氣管網建設一直處于前期工作階段,沒有得到實質性進展;加油站布點建設未達預期,難于適應石油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市場。
(四)能源轉型升級壓力大。電網網架結構不全、覆蓋區域小、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較為突出,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使用優質便捷能源要求的提高,城市配電網及農村電網需投入大量資金加大建設力度,而電網企業卻難于持續承擔缺口資金,故將面臨發展瓶頸;天然氣發展需求增長遲緩,城市天然氣推廣利用進展較慢,“燃氣下鄉”工程推進滯后,工業用氣戶少量小,天然氣消費水平明顯偏低與供應能力富余問題并存,需盡快拓展新的消費市場。
(五)能源運行安全形勢嚴峻。全縣水電站點多、面廣,特別是中小水電站資金投入不足、設備相對落后、日常管理不夠規范、運行維護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較為突出;中緬油氣管道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日益增多,特別是部分高后果區問題日愈凸顯,自然災害、管道自身安全等問題難以在短時內徹底解決,給安全監管工作帶來較大壓力。
二、對策建議
(一)優化電力供給結構,提升電力供給能力。圍繞風光水儲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推動能源供給革命,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構建以水電為主、風電及光伏為輔的電力供給體系。一是穩步開發水電資源。繼續爭取國家支持,加快推進金坑電站、河尾電站等綠色小水電改造。二是適度發展風光發電。力爭開工建設龍陵縣栗坡頭風電場及梁子寨光伏電站、老場光伏電站、等殼水面光伏電站。三是加快實施余熱發電。建設云南永昌硅業公司工業硅煙氣余熱發電(二期)工程。四是積極發展生物質發電。以農林廢棄物為生產原料,實施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建設項目,力求在生物質發電方面實現新突破。
(二)加強能源網絡建設,增強能源保障能力。一是構建內聯外通的有效電網。以市場需求、問題短板為導向,不斷增強110千伏骨干網架,完善35千伏配網,優化10千伏及以下電網,促進智能電網建設,著力健全電網覆蓋架構。二是健全成品油儲銷體系。加快建設18座加油站,不斷提高農村以及偏遠地區油品保障能力。三是建立天然氣供儲銷體系。加快推進園區及重點集鎮管網建設,在適宜鄉鎮布局氣化站、加氣站,構建天然氣供儲銷保障體系。四是提高煤炭供應保障能力。推進龍陵縣煤炭配送點建設,全面提高生產生活用煤保供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推進全縣57個充電站246個充電樁建設。
(三)轉變能源利用方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一是積極發展載能產業。依托龍陵硅資源優勢,加快構建從工業硅、單晶硅到多晶硅,再到硅切片、電池片、光伏組件,以及其他下游產品的光伏全產業鏈,不斷提高綠色能源消費水平,把龍陵建設成為“云南綠色硅材產業先行區”。二是加快天然氣推廣利用。大力發展城市燃氣,擴大居民生活用氣和公共服務設施用氣,加快“燃氣下鄉”工程,加大工業用氣推廣利用力度,努力實現“氣化龍陵”目標。三是優化終端供能系統。加強以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天然氣加氣站、太陽能光熱利用、智能電網為重點的終端供能基礎設施建設。四是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積極推進“電能替代”“煤改氣”“氣代柴”等專項工程,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力爭單位GDP能源消耗下降完成市級下達指標。五是優化鄉村用能結構。大幅提高電能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開發利用農村清潔能源。
(四)加強能源科技創新,提升能源技術水平。以“能源資源+技術”為導向,推動能源技術、產業、商業模式的創新。運用互聯網思維模式,推進互聯網和能源的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的融合,通過引入互聯網思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進轄區能源裝備自動化、控制系統數字化、運行維護無人化、能源交易透明化、能源網絡互聯化,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新形態,不斷提高能源綜合效率、清潔程度和服務水平,實現能源的共享發展。發展智慧用能、智慧管理新模式新業態,促進智能終端及接入設施的普及,推進智慧電站、智慧管網建設及用電、用氣數字化應用,拓展能源數字化、智能化增值服務。
(五)落實體制機制改革,有效釋放改革紅利。一是持續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縣內電價形成機制、縣內上網電量市場化定價機制、居民階梯電價機制,鼓勵和協調推動縣內規模工業企業、用電量較大的商業綜合體與縣內發電企業直接交易工作,切實提升電力市場化交易水平。二是加快油氣體制改革步伐。大力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成品油銷售領域,建立健全成品油市場監管長效機制,規范成品油批發零售市場秩序。建立健全有效、嚴格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全面清理“圈而不建”的城市燃氣特許經營,規范燃氣管道建設和市場經營秩序;完善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科學制定配氣價格。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能源治理效能。一是提升能源隊伍素養。強化政治理論學習,推進能源隊伍專業化,提高縣級能源工作人員適應能源高質量發展需要的能力;支持企業多渠道引進能源專業領域的緊缺人才、高端技術人才、領軍人才,為龍陵能源創新轉型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二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圍繞“事前事中事后”,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規范依法行政決策程序;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加大行政執法力度,貫徹執行能源法律法規,推進“法治能源”建設。三是提升能源服務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簡用能報裝程序,進一步優化用能營商環境。
(七)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大安全監管力度。一是構建長效機制。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安全生產形勢制度。二是抓實督導檢查。圍繞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環節、重點時段,持續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工作。三是提高應急能力。督促能源企業編制專項預案、健全應急制度、充實應急物資、組建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應急演練,積極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