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9-4-30/2018-0608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發展和改革局 |
| 公開目錄 | 項目工作信息 | 發布日期 | 2018-06-08 |
| 文號 | 瀏覽量 |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猶如彈指一瞬,但正是在這40年間,勤勞樸實的龍陵人民艱苦創業,攻堅克難,接力奮斗,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跨越,譜寫了“滇西雨屏”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嶄新篇章。
一、經濟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
改革開放40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歷了從“第五個五年計劃”邁入“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過程,是我縣社會生產力空前解放、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的40年。2017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6.3億元(居保山市第4、全省第69位),增長11.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2億元,增長35%;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5億元,增長8.9%;完成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87元,增長9.3%;完成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7元,增長9.8%;實現財政總收入95558萬元,與1978年200.3萬元相比增長95357.7萬元,增長477.1倍,40年來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得到不斷增強。
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新強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全面強化。交通上,相繼建成了保騰高速公路龍陵段、龍瑞高速公路龍陵境內段、龍陵至騰沖永樂二級公路、國道320線龍陵過境段及一批農村通村通暢公路,大瑞鐵路龍陵段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高速公路、鐵路實現從無到有,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能源上,臘寨水電站、等殼水電站、騰龍橋二級水電站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騰龍橋一級、公養河四級水電站建設有序推進。通過電網建設和改造,全縣已形成了以220千伏為主干,110千伏為主網,35千伏覆蓋各鄉,10千伏及以下覆蓋農村的輸電網架,供電可靠率提升至99.84%,戶通電率達100%;水利上,相繼建成了三岔河水庫、熊洞水庫、段家壩水庫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水利設施得到極大地提高;城鎮上,2017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達5.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30%,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數字化、智慧化平臺建設和城市生態化、園林縣城創建扎實推進;信息上,通信基站總數達1060個,4G網絡實現城鄉行政村全覆蓋,移動電話達到230103部,百人擁有移動電話79.3部。
三、產業發展水平躍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產業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三次產業結構為27.5:41.5:31,產業結構與改革開放之初得到極大優化。一是高原特色農業得到進一步優化發展。2017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05602萬元,與1978年2877萬元相比增長302725萬元,增長106.2倍;糧食產量15.23萬噸,與1978年6.46萬噸相比增長8.77萬噸,增長2.4倍;油料產量865噸,與1978年76.4噸相比增長788.6噸,增長11.3倍;甘蔗產量32.14萬噸,與1978年0.74萬噸相比增長31.4萬噸,增長43.4倍;茶葉產量7455噸,與1978年640噸相比增長6815噸,增長11.6倍,形成“穩糧增經快畜速漁拓服”格局。二是新型工業化步伐得到加快推進。緊緊圍繞把龍陵打造成為全省重要的硅瓷工業基地、出口產品加工基地、清潔能源基地、天然氣化工基地、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生物產業基地目標,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為指導,切實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2017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758512萬元,與1978年645.3萬元相比增長757866.7萬元,增長1175.4倍。三是現代服務業得到加快發展。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調優一產、調強二產、調快三產”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把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加快發展旅游康體、文化等生活性服務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服務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緊緊抓住全省旅游“二次創業”和保山實施“一心兩翼”旅游發展戰略機遇,以打造“三張名片”為重點的旅游業得到加快發展。
四、民生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改革開放40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加快各項民生社會事業的發展,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一是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2017年末全縣初高中在校生24764人,與1978年8451人相比增長16313人,增長2.9倍。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鞏固,鞏固率達96.67%,高考升學率達95.9%,中考參考升學率達95.2%。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強化,各類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為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提供了動力支持。二是科技事業得到創新發展。2017年申請專利47件,其中,授權專利32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9件。全縣共有專業技術人員4931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67人。科普服務范圍更加廣泛,為推進科教興縣戰略作出了重要貢獻。三是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相繼建成了縣人民醫院住院樓及急救中心,開工建設了縣人民醫院遷建、縣中醫醫院遷建等一批公立醫院項目,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5個,醫院床位(含衛生院、私立醫院)915張。村級醫療點12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58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0.17人,每萬人擁有床位數31.6張。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四是社會保障得到不斷增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生育、工傷保險加速推進,失業保險穩步推進,全民基本醫保體系初步形成。2017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8.15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29.4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到10179人。
五、對外開放水平實現新提高
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及昆明—保山—芒市—瑞麗對外開放經濟帶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以開放帶動開發,以開發促進開放,搭建沿邊開放平臺,完善開放合作機制,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在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中先行先試,形成了共促大開放、共謀大發展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縣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96萬美元;新簽約項目22個,實際到位資金92.14億元。其中,省外實際到位資金71.14億元。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下一步全縣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各項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乘勢而上、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