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43275660-2-/2021-1019008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地震局 |
| 公開目錄 | 地震科普 | 發布日期 | 2021-10-19 |
| 文號 | 瀏覽量 |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地震?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和刮風、下雨、閃電等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強烈地震,會造成地面破壞和建筑物倒塌。地球每天都會發生地震,每年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覺得到的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5級以上的地震約1000次,能造成巨大災害的7級以上的地震有10多次。為什么會發生地震?當地球內部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壓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產生斷層或錯位,積累的能量便會急劇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形成地震。
按照地震地震的產生和類型的不同成因,我們可以把地震劃分為五類:1. 構造地震 2. 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 4. 撞擊地震 5. 誘發地震。
下面我們來認識關于地震的幾個基本概念,什么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離、橫波和縱波、震級?
震源: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
震中: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為震源深度。
震中距離: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為震中距。
震源處的巖層活動產生強烈震動時,會產生一種以很快速度向四面八方傳播的波,其中一部分傳到地球表面,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波前進的方向相垂直,與傳播方向一致為縱波(上下跳動)。橫波(左右晃動)傳播速度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動。在震中區,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地震震級: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它反映地震的大小或強弱,釋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通常我們用“級”來表示。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構)筑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震級相差1級,能量相差約32倍;震級相差2級,其能量相差約1000倍。
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到;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9-10度: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