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43275660-2-/2020-0520009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地震局 |
| 公開目錄 | 地震科普 | 發布日期 | 2020-05-20 |
| 文號 | 瀏覽量 |
你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嗎?從太空望去,有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形象地講,地球的內部像一個煮熟了的雞蛋:地殼好比是外面一層薄薄的蛋殼(平均17公里,最厚70公里,最薄1.6公里(大西洋海底),地幔好比是蛋白(2900公里),地核好比是最里邊的蛋黃(內核頂界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地球的半徑6378.137公里,地球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運動。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處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盤山公路邊陡峻山崖上顯示的地層彎曲與變形……無不書寫著億萬年來大地滄海桑田的變遷。然而,地殼的運動與變化并非都是緩慢的,有時也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驟然爆發,常常給我們的星球帶來災難,其中地震對人類的危害最為嚴重。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我國處在太平洋板塊,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它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臺灣 、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追溯歷史,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發生過數次強震,地震監測史上震級最大的地震,即智利9.5級(1960年5月22日智利中部海域)地震,就是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絕大多數地震屬于構造地震,是由于地殼運動產生自然力推擠地殼巖層,巖層薄弱部位突然斷裂、錯位。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絕大多數省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烈地震。根據20世紀全球資料統計,我國在全球陸地面積7%的國土上,發生了占全球35%的7級以上大陸地震,我國大陸平均每年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歷史上我國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造成了嚴重的傷亡。全球直到目前記錄到最大地震是9.5級,達到8.9級及以上共發生三次。分別在1906年1月31日發生在南美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邊界附近;1933年3月2日發生在日本國三陸東海中;1960年5月22日發生在南美洲智利。而在歷史上記錄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特大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在中國陜西省南部華縣發生8.0級地震,死亡人數達83萬人;近期在我國傷亡較大的地震記錄有,如1920年寧夏海原8.6級地震,死亡23.4萬人;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24.2萬人,在2008年紋川大地震死亡人數達到6萬人,傷36萬人,失蹤1.8萬人;龍陵在1976年5月29日7.3級大地震時死亡73人,也是在歷史上在人口集中地區超過震級超過7級地震,人員傷忘最少的一次(值得慶幸)。
云南省地處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帶的東側,地質構造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地震活動以強度大、頻率高、災害重、分布廣而著稱,是我國破壞性地震頻繁發生、地震災害特別嚴重的省份之一。我省129個縣市區都處于6度以上的地震強烈度設防區。其中,7-9列度設防的有116個,約占全省面積的84%。由于地震頻繁、震災嚴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任務十分繁重。1900-2020年云南共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321次(不含余震)。其中5.0-5.9級地震242次,平均每年發生2-3次(近五年來在周邊大點的地震是2015年10月30日昌寧縣發生5.1級地震);6.0-6.9級地震66次,平均每3年發生2次;7.0-7.9級地震13次,平均每8年發生1次,離76年龍陵大地震已有44年沒有7.0級以上地震,值得注意的是超過歷史平均值較大。20世紀70年代來,全省發生8次7級以上嚴重破壞性地震,造成18238人死亡,5萬余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億元。龍陵在過去五年中發生3.5級地震1次(2019年10月15日)。綜上歷史案例,地震對人類破害是非常嚴重的,是觸目驚心的,是“群災之首”,所以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亂;要樹牢“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思想觀念,主動學習好、普及好防震減災知識,做好預防的必修功課,是對個人、家庭、社會的高度負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