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43275660-2-/2020-1226006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地震局 |
| 公開目錄 | 地震科普 | 發布日期 | 2020-12-26 |
| 文號 | 瀏覽量 |
地震發生及地震前的異常現象
1、地震,俗稱地動。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地震和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是自然界發生的地震。日常人們所說的地震是天然地震中的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構造運動引起的。由于地應力的作用,使地殼或更深部位的巖石產生變形、斷裂發生滑動時,常常伴隨著地震發生,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在構造地震中最普遍的是由斷層活動引發的地震。構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強度大、最常見、災害性最大的一類。它占全球地震總數的90%左右。
2、地震有先兆嗎?
答:有,巖石體在地應力作用下,在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和加強的過程中,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生物和氣象等一系列異常變化,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
3、地震前有哪些宏觀現象?
答:有地聲、地光、噴油、噴氣、氣味、氣霧、地下水異常,噴沙,動物行為異常,植物異常等。
4、地震前兆有哪些類別?
答:有地殼變形、重力、地磁、地電、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油、氣)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及宏觀前兆異常等類別。
5、動物的異常反應能作地震預報嗎?主要異常有哪些現象?
答:動物異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還有其他干擾因素需要排除,即:季節、氣候、生理活動、疾病、動物生活環境的改變等。動物異常的原因很復雜,很多時候與地震之間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在觀察宏觀變化時,一定要注意識別真偽。所以我們要對動物異常反應進行綜合分析后,確認是震前反應時才能作為預測地震的依據。大震前,動物主要異常有:飛禽走獸、家畜家禽、爬行動物、穴居動物和水生動物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大震前動物的異常表現有情緒煩躁、驚慌不安;或是高飛亂跳,狂奔亂叫;或是萎靡不振,遲遲不進窩等;動物異常觀測對地震預報具有一定的意義,震區群眾總結出這樣的諺語:震前動物有預兆,抗震防災要搞好。牛羊驢馬不進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亂叫;兔子堅耳蹦又撞,鴿子驚飛不回巢;冬眠長蛇早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家家戶戶要觀察,綜合異常做預報。
6、震前地下水為什么會有異常變化
震前地下水為什么會有異常變化:地震前地下巖層受力變形時,埋藏在含水巖層里的地下水的狀況也會跟著改變。有時,含水層像飽含水的海綿一樣,在受力時把水擠出來;有時,隔水層破裂,使原來分層流動的水摻和在一起,會出現水味變異、顏色改變、出現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氣泡等等;災區群眾說: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泉水渾,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地下水異常一定與地震有關嗎?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它的異常變化并非一定與地震有關。影響地下水變化的因素有:氣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氣壓變化等;地質因素,如非震的地質原因,改變了地下含水層的狀態;人為因素,如用水量變化、地下工程活動、環境污染等,所以要加以區別。
7、什么是大震預警?
答:大震前出現短暫的、能預示地震即將來臨的地聲、地光和地顫動等宏觀現象,叫大震預警。人們可以根據這些情況采取正確的避震措施。
8、地震預報是如何發布的?
答: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臨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級、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已經發布地震短臨預報的地區,如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可由當地市、縣人民政府發布48小時內的臨震警報,并同時向上級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凡未經政府認可的地震預報信息,均屬地震謠傳,不可輕信。
9、我國地震預報水平如何?
答:地震預報是十分復雜的世界性科學難題,我國開始正式進行地震預報的探索,還僅僅是四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和規律已經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已經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對所有的地震都作出準確的預報。
10、什么是地震預報?
答:是指用科學的思路和方法,對未來地震(主要指強烈地震)的發震時間、地點和強度(震級)作出預報。分為“長、中、短、臨”的階段性漸進式地震預報的科學思路和工作程序。
11、地震觀測儀器有哪些?
答:地震觀測儀器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地震儀,用來觀測和記錄地震振動,以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震后報);另一類稱為前兆儀器,用以檢測地震的前兆異常,為地震預報服務(震前測)。
12、哪種地震波可以警告人們盡快做好準備?
答:縱波先到達地表,人們感到顛簸,隨后才感到晃動,縱波的到達警告人們應盡快做出防備。
13、地震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從震源發出的地震波主要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14、地震波有哪些種類?特點有哪些?
答: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由于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于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后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后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
15、何謂微震,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強烈地震、大震和巨大地震?
答:各國和各地區的地震分級標準不盡相同。一般將小于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大于、等于1級,小于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級,小于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級,小于6級的稱為中強震;大于、等于6級,小于7級的稱為強震;大于、等于7級的稱為大地震,其中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16、什么叫主震、余震、孤立型地震?
答:成群發生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稱主震;主震后發生的地震叫余震;前震和余震很少,震前異常表現也少,但能量基本上是一次性地釋放的這種地震稱孤立型地震。
17、什么叫地方震?近震和遠震?
答: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的地震叫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稱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為遠震。
18.什么是震中距?什么是震中?什么是震源?
答:從地面上某一點到達震中的距離。從震源向上垂直對應地面的地方。地殼內發生地震的地方。
19、什么是基本烈度?什么是震中烈度?
答:基本烈度是指某一地區,在今后一定時間內和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值。震中烈度是指震中區的最大地震烈度值。
20、什么是震級,它是怎樣測定的?
答: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有關。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震級通常是通過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運動的振動幅度來測定的,由于地震波傳播路徑、地震臺臺址條件等的差異,不同臺站所測定的震級不盡相同,所以常常取各臺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地震發生時,距震中較近的臺站常會因為儀器記錄振幅“出格”而難以確定震級,此時就必須借助更遠的臺站來測定。所以,地震過后一段時間對震級進行修訂。
21、地震謠言的特征是什么?
答:地震謠言的特征:“預報”的地震震級很精確,發震時間、地點很具體;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離奇古怪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