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llajj-/2022-0705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應急管理局 |
| 公開目錄 | 備災管理 | 發布日期 | 2022-07-05 |
| 文號 | 瀏覽量 |
今年以來,龍陵縣應急管理局堅持“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不斷強化防災減災公共管理功能和社會服務職能,努力將自然災害的損失減到最低,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環境和諧穩定。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為及時做好災情預警預報,加強險情災情信息核實及跟蹤,中心根據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要求,及時調整充實縣、鄉、村三級災害信息員250名。同時針對災情報送程序和工作難點進行了業務培訓,通過學習交流,進一步強化鄉村兩級災害信息員責任意識,提升了業務水平,規范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報災效率。
(二)信息報送工作進一步加強。認真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緊急重大信息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理,沒有發生一起漏報、瞞報、遲報、輕報的情況。今年以來,共上報災情9起,其中風雹災害4起,洪澇災害3起,低溫冷凍災害2起,在報災同時加強信息研判分析,提升了信息報送效率和質量。
(三)加強救災物資使用管理。為推進救災物資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確保在大災之時,能夠保障救災物資調得出、運得快、用得上,我縣制定了《龍陵縣救災物資儲備管理暫行規定》,并組織人員對縣、鄉兩級庫存救災物資數量、品種、質量等情況進行清點、核對。經清點核對:縣級儲備救災專用帳篷57頂,帳篷內膽100張,棉被4562張,衣服2650套,棉大衣1209件,毛毯303條,毛巾被390張,睡袋100個,彩條布131張(每張200平方米),防雨布22張(每張50平方米),折疊床109張,應急燈50盞,礦泉水300件(公司代儲),大米249.8噸(公司代儲);象達鎮、勐糯鎮儲備點儲備棉被694張,衣服800套,防雨布297張,進一步提升全縣救災物資儲備能力,筑牢救助受災群眾的保障線。
(四)深化防災減災宣傳工作。深化應急知識宣傳工作,提高全民應急素質。通過新聞媒介、宣傳手冊等向公眾宣傳應急方面的法律法規及國務院應急辦制定的應急統一標識,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不斷開展應急管理科普宣教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建設應急培訓基地,大力倡導公共安全文化。各中小學校開設了公共安全知識和應急防護知識課程,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和中小學生的危機意識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3月23日,我縣在鎮安鎮大壩機場開展了2022年綜合應急演練;5月12日我縣組織開展了“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防災減災活動,有效宣傳了防災減災知識,增強了群眾防范和應對災害風險的意思和能力。
(四)扎實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普查工作開展以來,縣普查辦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培訓會議、推進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防災減災救災、防震減災和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國務院和省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嚴格標準、形成工作合力、壓實普查責任,準確把握全縣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對象和內容、普查時間和節點、工作重點和原則,強化工作協調,組織開展各類宣傳和專題培訓,為完成應急系統普查清查,普查調查階段性工作任務打下堅實基礎,全面推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落到實處。截至目前,龍陵縣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已完成清查以及調查階段任務,正在開展區劃與評估階段工作。
二、下步工作計劃
(一)加強應對自然災害的宣傳培訓工作。自上而下要將宣傳、培訓納入制度化、經常化;通過開展應急管理教育、應急形勢分析和應急知識講座等形式加強宣傳,提高廣大群眾減災防災意識;定期組織開展相應的應急救援知識培訓,使應急救災人員了解和掌握基術應急救援知識,提升應急隊伍人員素質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二)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協調。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分析防災減災形勢,研究修訂防災減災預案。凡是涉及相關部門共同完成的應急預案,應當及時會商溝通,在處置自然災害時應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確保各項應急救援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加大應急救災演練,自上而下要將預案演練每年納入經常化、制度化,結合本區域地形特點和災情實際,建立完善由政府應急辦牽頭,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救災應急戰備演練機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應急救災戰備演練,強化救災人員、資金、物資的綜合協調。通過演練組織指揮、演練處置方法、演練協同動作、演練救援技能,全面提高救援綜合應急能力。
(四)加強應急裝備的物資儲備基本建設。針對目前基層救災專用裝備、應急救災物資匱乏、存儲數量和種類偏少,儲備庫面積小或無專門儲備庫等問題,建議在每年基層配套的基礎上,上級撥付一定儲備庫建設和裝備物資儲備資金,確保縣、鄉兩級完善基本設施和儲備功能,確保災后各類救災物資及時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