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llajj-/2022-011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應急管理局 |
| 公開目錄 | 事故通報 | 發布日期 | 2022-01-10 |
| 文號 | 瀏覽量 |
現將全縣2021年度安全生產工作情況通報如下。
一、2021年主要工作情況
2021年以來,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人民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安全和發展兩件大事,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集中攻堅和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認真落實“1+7”特別行動集中攻堅,不斷完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切實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推進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2021年,全縣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6起,同比增加2起,上升50%;死亡6人,同比增加2人,上升50%。其中道路運輸類事故3起,同比減少1起,下降25%;死亡3人,同比減少1人,下降25%。建筑施工類事故3起,同比增加3起,死亡3人,同比增加3人。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及其他類保持平穩。一年來,全縣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形勢總體持續穩定向好。
(二)安全生產責任全面壓實。一是責任體系進一步健全。2021年初,與10各鄉鎮,29個部門和縣域內部分企業簽訂了責任書,縣直各行業監管部門與監管企業、企業負責人與下設各生產單位分別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層層簽訂責任狀,安全生產責任進一步壓實。制定《龍陵縣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及《龍陵縣安全生產委員會成員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職責任務清單》,進一步細化明確了全縣各級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職責及縣直部門安全生產工作任務,完善了至上而下、全面覆蓋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安全生產“一崗雙責”“三管三必須”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實。二是安全發展意識進一步增強。全縣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組織觀看《生命重于泰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電視專題片,堅持兩個至上,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三是工作責任進一步壓實。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工作要求,堅決貫徹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三管三必須”責任體系,認真抓好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確保安全生產每個環節、每個節點都有人監管到位。
(三)行政執法監管力度全面加強。根據年初制定的執法監督檢查計劃,有效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執法工作,不斷完善執法監管,始終保持對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2021年累計出動檢查車輛90余次(輛),出動執法檢查人員300人次,發出現場檢查記錄2000多份,查出一般隱患1866項,已整改1772項,整改率95%以上。累計辦理執法案件8起,行政罰款10人,罰款數額156.58萬元。
(四)安全生產專項行動全面落實。一是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宣傳深入人心。制定《龍陵縣關于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實施方案》,從縣級層面、鄉鎮層面、企業層面進行了全覆蓋的宣傳貫徹落實,制發了詳細的宣傳方案。各鄉鎮、各單位、各企業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學習宣傳。二是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有效開展。制定了《龍陵縣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1+7”特別行動方案》,確定了57項重點目標任務實施掛圖作戰。制定了《龍陵縣安全生產“補短板、治隱患”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圍繞“六個一”工作內容,對生產安全隱患問題易發多發情況進行排查整治。同時,圍繞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集中攻堅、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城鎮燃氣專項檢查、冬春季消防安全攻堅治理、安全生產“百日攻堅”等重點工作,開展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全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
(五)自然災害、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有效落實。一是自然災害指標控制有力有效。2021年,全縣發生各類自然災害13起,涉及10個鄉鎮,造成8.27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3.7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4945萬元。杜絕了全縣連年出現因災死亡人員的現象。二是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深入人心。落實縣、鄉、村三級災害信息員248名,帳篷、棉被、衣服、防雨布等救災儲備物資儲備到位,共發放抗旱救災資金58萬元,冬春救災資金310萬元,救助受災群眾5053戶(次)、20049人(次),順利完成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任務。三是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成果明顯。全縣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應急項目第一、二階段普查任務圓滿完成,通過率達99.99%。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回顧過去一年工作,我們在職能職責履行、應急管理改革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全縣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工作仍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工作責任落實仍有缺失。少數鄉鎮和部門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重要論述仍有差距,對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理念認識仍有盲區。對“兩個至上”理念樹得不夠牢固,執行安全生產“三管三必須”要求不夠到位,少數企業開展安全生產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到位,重效益、輕安全現象仍普遍存在,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到位。二是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企業復工復產趕工期、搶進度和落實安全生產要求之間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安全隱患還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風險增大 ,安全管理壓力增大。企業安全經費投入不足、行業監管弱化、監管執法偏軟等問題仍長期存在,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三是應急改革配套不足。機構改革還不徹底,體制機制還沒有全面理順,工作推進與中央改革預期目標還有差距。應急救援隊伍協調上仍有溝通不及時、信息不互通、分工不明確等問題。同時,應急改革后的保障與現實不匹配的問題仍然存在。應急行政編制普遍不足,無法滿足機構正常運行需要。
三、2022年度工作建議
今年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要準確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找準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點,堅持以高水平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全面推進落實安全責任。持續推動完善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工作任務清單”,完善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部門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厘清行業監管與綜合監管的職責邊界,防止事前事中監管盲區、事后甩鍋推責;激發企業主體責任的內生動力,實現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全員全崗位全覆蓋、安全生產責任全過程可追溯。加強減災委員會和抗震救災指揮部、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防汛抗旱指揮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等議事協調機構能力建設,督促落實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行政首長負責制,形成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合力。
(二)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風險。緊盯薄弱環節,牢牢守住安全底線紅線,切實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一要強化機制建設。發揮好安委會辦公室牽頭抓總作用,抓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鞏固提升”攻堅戰,梳理出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對策措施,推進整治攻堅,制定標準規范,形成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制建設,扎實抓實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二要強化專項治理。統籌重點領域安全生產攻堅行動,切實組織抓好抓實城鎮燃氣安全排查整治,有效防范各類燃氣事故發生;統籌推進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集中治理,夯實危化品行業安全基礎;大力推進安全標準和雙重預防機制,認真落實非煤礦山安包保責任制,持續提升非煤礦山安全保障能力;抓實工貿行業企業三級動態巡查、四級動態預警,推進“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完成重點企業有限空間專項整治工作。三要強化監管執法。圍繞重大風險、重大隱患和突出違法行為,嚴格開展檢查診斷、行政處罰、整改復查“三部曲”閉環執法,嚴格落實執法“清零”和執法強度提升要求。嚴格落實“有案必查、一案雙查、三責同追、四不放過”要求,對生產安全事故必須依法開展調查處理,對典型事故查處必須實施掛牌督辦。持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互聯網+監管+督查”平臺應用,拓展部門聯合特別是應急與消防之間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覆蓋范圍。要加強“三項崗位”人員持證上崗檢查,重點對特種作業人員培訓情況、證書來源及證書的真實性進行核查,嚴肅處理特種作業人員偽造、涂改、轉借、轉讓、冒用特種作業操作證或使用偽造的特種作業操作證上崗作業行為。四要強化監測預警。建立應急、氣象、水利、地震、地質、林業等防災減災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開展自然災害聯合會商和綜合研判,做好監測監控和預警預報,強化自然災害危險區聯防聯控。氣象、水利、林業、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要做好極端天氣、汛情旱情、地質災害、地震的監測預警,探索開展自然災害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嚴防局地成災,造成大的危害。
(三)全面夯實安全生產基礎。一是抓好防災基礎建設。完成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統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按照“冬春強基礎、汛期抓應急”思路,統籌督促推進冬春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損毀工程修復和病險水庫整治、易澇點整治、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加快推進堤防工程、水庫、防火公路、消防水池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強水旱、地質地震、氣象、森林火災等各類災害監測站點規劃建設,完善預警管理體制,加快推進行業、鄉鎮預警規范化體系建設。二是抓好宣傳教育培訓。加強全民安全素質教育培訓。開展應急知識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進農村“五進”活動,不斷加強全民安全教育,筑牢全民安全防線。利用安全生產月、“5·12”防災減災日等活動,加大對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事故和全國各地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教訓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群眾安全自救能力。制作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宣傳片、警示片、教學片等。加強“線上+線下”安全教育培訓,提升危險化學品、交通、在建項目、礦山等重點行業員工安全生產技能水平。三是抓好“智慧應急”建設。持續推動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和風險防范能力建設,加快推進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感知網絡、監控網絡建設,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升面向公眾預警信息傳播能力和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鼓勵重點行業領域加快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進集日常管理、監測預警、調度指揮功能于一體的城鎮智慧“大腦”建設,提升重點部位(場所)、重要裝置、重點風險點事故災害的監測預警水平;結合安全城市創建,聚焦市政設施、消防站、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地下綜合管廊和人員密集場所安全風險、高層建筑、城市生命線安全風險、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等硬指標,推動在線監測預警能力。加大客貨運輸信息化管理力度,推進危險貨物道路運輸信息共享平臺運用。
(四)全面做好應急處置準備。一是抓好預案修訂完善。加強風險研判和應急資源調查,推廣應急資源清單化管理;落實應急預案簡明化、專業化、實戰化要求,本著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切實管用的原則,進一步細化實化各種應急預案。各鄉鎮、各相關部門、各企業要及時對自己的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完善,把修訂完善應急預案與應急演練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旦發了事故,真正起到發揮作用。二是抓好裝備物資保障。積極爭取上級救災物資儲備和調運,優化救災物資調運程序和動力保障,確保滿足緊急轉移安置需要,確保受災困難群眾“五有”生活保障率達到100%;要加大與縣發改局物資儲備部門的溝通對接,加大對全縣救災物資的儲備、管理和調撥。三是抓好避險措施落實。嚴格落實應對極端暴雨應急處置規范,探索建立各行業領域、各級各類極端事故災害響應處置操作細則。加強宣傳媒體、通信手段對重要信息的傳播推送,切實防范各類極端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