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78-3/20231102-0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統計局 |
| 公開目錄 | 統計分析與信息 | 發布日期 | 2023-11-02 |
| 文號 | 瀏覽量 |
2023年以來,雨水分布極不均衡,上半年大面積干旱,三季度暴雨頻發,面對不利氣候條件,龍陵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穩住“三農”基本盤,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強化防汛抗旱保收等政策指導,認真分析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項,狠抓政策落實,努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力抓好農業生產,全縣農業經濟總體運行平穩。
一、農業生產總體情況
(一)農業經濟總量平穩增長
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7100萬元,同比增長4.3%(可比增長,下同),其中:種植業產值113625萬元,同比增長5.8%,占總產值的46%;林業產值65014萬元,同比下降0.2%,占總產值的26.3%;畜牧業產值59478萬元,同比增長8.9%,占總產值的24%;漁業產值3660萬元,同比增長4.6%,占總產值的1.5%;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5323萬元,同比增長6.0%,占總產值的2.2%。
(二)主要農產品穩定增長
1.“糧袋子”平穩向好。上半年雨水較少,部分糧食作物因干旱單產下滑,1—9月夏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7450畝,同比增0.4%,實現產量30185噸,同比下降2.5%;秋糧農藥、化肥等物資儲備充足,病蟲害監測到位,防治及時,在耕地流出整治的推動下,糧食面積和產量得到鞏固發展,實現了以秋補夏。根據預產數據,我縣秋糧豐收在即,有望實現面積和產量雙增長。
2.“菜籃子”穩產保供能力增強。近年來外地菜商到我縣鄉鎮收購蔬菜,拉動群眾小規模種植,種植模式由傳統零散種植向規模化轉變,田間管理及病蟲防治得到加強,蔬菜面積和產量實現雙增長,“菜籃子”穩產保供能力增強。1—9月,我縣蔬菜及食用菌面積50787畝,同比增15.6%,實現產量37230噸,同比增21.9%。
3.“果盤子”更加優化。今年來,我縣積極利用“四荒”資源,進一步優化水果產業結構和布局,淘汰部分低產低質水果,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坡上山,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優勢水果產區,實現水果產業從“量”到“質”的轉變。1—9月水果種植面積71091畝,同比增長3.4%,水果產量128350噸,同比增長10.4%。
4.“肉盤子”恢復向好。隨著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對肉蛋需求增加,拉動我縣“肉盤子”恢復向好。1—9月,豬、牛、羊、禽存欄分別為:192741頭、134761頭、171716只、94.87萬只,同比分別增15.9%、1.8%、1.2%、4.3%;豬、牛、羊、禽出欄分別為:254198頭、30652頭、108650只、59.27萬只,同比分別增2.5%、6.3%、持平、-5.8%,肉類總產30758噸,同比增6.6%。
二、存在問題
(一)經濟作物發展受挫,產值增長拉力不足。在耕地流出整治及林草相關保護政策進一步落實落地的背景下,我縣甘蔗、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面積下調,水果增長受限,由于種糧和種經濟作物存在明顯收益差,產值增長拉力不足。
(二)生豬保價穩供難,影響畜牧業增長。近年來,由于生豬市場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但飼料、玉米等生產資料價格卻居高不下,養殖成本增加,擠壓了養殖收益空間,規模戶和農民飼養及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不足,生豬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嚴重影響畜牧業增長。截至三季度末,我縣實現畜牧業產值59478萬元,僅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4%,占比下降。
(三)特色產業集中優勢不明顯,品牌打造不夠。由于缺乏知名度高、影響力強、市場占有率大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品牌,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足,品種更新不快,品牌建設、品牌營銷滯后,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數量仍然很少,市場話語權較弱,產品價格受外商調控,預期收入難以實現。
三、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重點培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初加工水平,拓展精深加工新路子,提高農產品、畜產品、林產品高原特色農產品加工能力,如石斛、水果、蔬菜等,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二)調整畜牧產業結構,穩定畜牧業生產。一是穩定生豬產能,鼓勵生豬養殖場戶科學合理補欄,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做大做強肉牛肉羊產業發展,調優品種結構,做大養殖規模;三是抓好動物疫病防控,確保不發生不可控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為畜牧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三)強化技術指導和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農業技術指導培訓,做好易發病蟲害的監測預警防治工作和農藥、化肥等物資保障工作,在確?!凹Z袋子”安全的前提下促進“錢袋子”鼓起來,確保農民倉中有糧,袋中有錢。加強對機耕路、水利、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農業產業穩定發展。
(四)加強品牌建設。持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進一步挖掘縣內優質特色資源,培育新品牌,壯大現有品牌。大力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拓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質量。繼續助力企業參與有知名度、影響力的展會宣傳,提升應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推銷產品的能力,不斷拓寬農產品產銷渠道,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