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78-3-06_A/2018-0313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統計局 |
| 公開目錄 | 統計分析與信息 | 發布日期 | 2018-03-13 |
| 文號 | 瀏覽量 |
2017年我縣認真落實上級指導精神,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著力打造“特色林畜生態縣”,推進山地牧業跨越發展,狠抓各項科技措施落實,畜牧業呈現健康、持續發展態勢。
一、2017年畜牧業生產發展基本情況
(一)畜牧業產值、產量穩步增長。實現畜牧業產值12.88億元,同比增2.17億元,增長20.2%。全年肉類總產量預計達4.26萬噸,同比增0.29噸,增長7.2%;禽蛋產量達0.14萬噸,同比增0.01萬噸,增長9.5%。
(二)畜禽存欄增長、出欄增長幅度較大。牛、豬、羊和禽存欄分別達15.86萬頭、37.17萬頭、18.34萬只和115.41萬只,同比分別增長5.4%、4.8%、7.8%和5.2%。
牛、豬、羊和禽出欄分別達4.52萬頭、44.06萬頭、17.93萬只和114.4萬只,同比分別增長8.6%、4.8%、9.4%和4.5%。出欄率分別達30%、124.2%、105.4%和104.3%。
(三)種畜場及基礎供種能力不斷鞏固。全縣有種公豬站7個,飼養良種公豬8頭,生產精液1.37萬份。有種山羊場1個,年末存欄繁殖用龍陵黃山羊0.16萬只,出售種羊837只。
(四)科技推廣和動物防疫檢疫工作有新進展。完成人工種草5.1708萬畝,牛凍精改良6368頭,推廣配合飼料6.43萬噸。豬瘟強制免疫32.85萬頭、豬藍耳病32.85萬頭、動物W病66.6萬頭只、高致病性禽流感151.67萬只。實行畜禽產地檢疫36.5萬頭匹只,屠宰檢疫8.74萬頭只,市場檢疫2.56萬頭只。
(五)產業呈現規模化發展,畜禽養殖大戶增多。一是年出欄肥豬50—99頭的505戶,出欄4.75萬頭; 100—499頭的151戶,出欄7.44萬頭;500—999頭的4戶,出欄0.38萬頭;1000—2999頭的2戶,出欄0.32萬頭。二是年出欄肉牛10—49頭的152戶,出欄0.43萬頭; 50—99頭的13戶,出欄0.08萬頭;100—499頭的5戶,出欄0.15萬頭;500—999頭的1戶,出欄0.06萬頭。三是年出欄肉羊30—99只的867戶,出欄6.49萬只;年出欄肉羊100—199只的21戶,出欄0.3萬只;200—499只的14戶,出欄0.75萬只;500—999只的3戶,出欄0.19萬只;1000只以上的3戶,出欄0.68萬只。四是年出欄肉雞2000—9999只的48戶,出欄14.86萬只;10000—49999只的6戶,出欄11.33萬只。五是年末存欄蛋雞2000—9999只的2戶,存欄0.85萬只,當年產蛋69噸;10000只以上的3戶,存欄5.43萬只,當年產蛋594噸。
二、存在問題及幾點建議
(一)存在問題
隨著中央、省級惠牧政策和資金扶持項目的落實,畜牧業迎來了大好發展機遇。但是,與新形勢發展要求仍有一些差距:
1.爭取到國家和省級立項扶持發展的項目少,投資渠道單一,投入不足,今年龍陵黃山羊基地縣建設和能繁母牛擴群增量項目扶持取消,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發展速度緩慢,產業化生產格局難穩定,嚴重影響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2.隨著勞動力平均價格增加,農村勞力趨向外出打工,發展畜牧業的人力物力減少,影響產業規模化、區域化發展,養殖方式仍以一家一戶散養為主,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抗市場、疫病風險能力較差。
3.畜產品仍屬初加工,加工龍頭企業少、小,沒有原料基地、帶動作用不強,農戶養殖意愿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極大,開拓市場潛力小、風險大,提質增效差。
4.動物防疫基礎設施薄弱,部分養殖戶從境外引進種用或商品畜禽,疫病時有發生,防控形勢嚴峻。山區縣地廣人稀,集貿市場星羅棋布,獸藥、飼料市場監管和活畜、畜產品檢疫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檢疫工作難度大。
(二)幾點建議
1.切實抓好畜牧業生產發展。一是推動全縣生豬產業穩步發展。指導、服務好全縣已建成的101個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25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飼養管理,著力推進實施生豬“三百工程”;加強生豬市場行情信息發布,實時掌握生豬市場價格動態,不斷提高預警預測能力,及時指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二是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抓好基礎母牛擴群增量、肉牛(肉羊)標準化等項目建設,推進實施牛羊養殖“雙百工程”。以肉牛、肉羊業為重點,著力推進龍陵黃山羊等名特優產品產業化發展。三是加快家禽業發展。按照龍頭企業帶動、多元化合作經營,推廣統一供雛、統一飼料獸藥、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生產模式,加快推進家禽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推進實施家禽“百萬工程”。
2.切實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一是切實抓實基礎免疫,全面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進”防疫方式和生豬“321”免疫新技術,整村推進開展面100%,生豬“321”免疫新技術推廣率100%;全面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質量和免疫效果。二是進一步健全“兩檔一冊”,散養戶畜禽免疫檔案規范化管理達95%以上,規模養殖戶免疫檔案規范化管理達100%,縣、鄉電子免疫檔案建立率達100%。
3.切實抓好畜牧科技推廣。一是加快建設現代畜禽種業,按照“保護與開發并重、引進推廣與自主培育相結合、政府扶持與企業投入相補充”原則,加大龍陵黃山羊、勐糯高峰黃牛的選育、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將優質種業資源培育成為品牌產品;建立和完善畜禽擴繁場、商品場相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確保畜禽良種種源自給率達80%以上,提高畜禽生產性能。二是加大肉牛凍精改良、生豬人工授精、優質牧草種植、秸稈飼料青貯、動物疫病防控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
4.切實抓好畜牧產業化經營。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方式,落實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承接東部畜禽養殖加工大企業“東畜西移”落戶龍陵。二是引導和鼓勵畜牧龍頭企業通過入股、參股、收購、合作經營等方式,參與和投資畜禽育種、規模養殖、精深加工、市場開拓等領域的開發建設,打造牧業品牌、拓展產品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輻射帶動能力,補齊產業鏈接“短板”。
5.切實抓好畜牧業精準扶貧。一是充分發揮畜牧業在精準扶貧和發展農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把畜牧業作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重點支撐產業來發展,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美麗宜居鄉村規劃建設過程中,結合搬遷戶數量和群眾發展畜牧產業的需求,規劃建設畜禽集中養殖小區,實現貧困戶生態宜居、生產發展雙豐收的需求。二是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集中飼養管理”的原則,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培育規模養殖場(戶)等方式,形成“合作社+貧困戶(搬遷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搬遷戶)”的養殖模式,組織貧困群眾參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畜牧業,增加養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