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78-3-30/2018-0228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統計局 |
| 公開目錄 | 統計分析與信息 | 發布日期 | 2018-02-28 |
| 文號 | 瀏覽量 |
2017年,面對跨越發展任務和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的形勢,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全面完成了穩增長、惠民生、促發展的任務,進一步夯實了謀長遠、調結構、增后勁的基礎,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總量平穩、速度趨緩、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
一、經濟發展運行特點
2017年,據初步核算,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3035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增長11.4%,增速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比全市高0.4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市第4位、較上年退1位,居全省第30位、較上年退4位;絕對量全市第4位,全省保持第69位。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09775萬元,增長6.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17017萬元,增長13.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6243萬元,增長13.1%。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30044萬元,增長12.7%;建筑業增加值86973萬元,增長17%。三次產業比重為27.5:41.5:31,一、二、三產分別拉動GDP增長1.8個、5.7個、3.9個百分點。2017年,季度GDP分別增長12.6%、11.8%、11%、11.4%,呈現穩中趨緩態勢。
(一)農業穩定增長
2017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5062萬元,增長6.2%,實現增加值212134萬元,增長6.2%,絕對量全市第4位,增速全市與施甸并列第4位,增速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農業增加值88623萬元,增長1.8%;林業增加值35012萬元,增長9.7%;牧業增加值80498萬元,增長9.5%;漁業增加值5642萬元,增長15.7%;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359萬元,增長4%。全年實現糧食產量15.23萬噸,增長1.5%,其中:小春糧食產量3.17萬噸,增長1.1%,大春糧食產量12.06萬噸,增長1.6%;實現石斛鮮條3200噸,增長18.5%,中草藥1881噸,增長502.9%;實現肉類總產量4.26萬噸,增長24.3%,期末生豬、牛、羊分別存欄37.17萬頭、16.02萬頭、18.34萬只,分別增長4.8%、6.5%、7.8%。
(二)工業平穩增長
2017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30044萬元,增長12.7%,占GDP的比重達30.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58512萬元,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1922萬元,增長13.5%,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增速與騰沖并列全市第4位,全年增速平穩增長。規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71504萬元,增長8.6%;實現利潤總額27996萬元,下降12.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7327萬元,增長17.3%。
(三)投資快速增長
2017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2026萬元,增長35.5%,增速同比加快1.8個百分點,絕對量全市第4位,增速全市第3位。從產業看,第三產業投資力度大,占總投資63.7%,第三產業中交通投資占三產投資三分之一。完成民間投資190615萬元,下降8.8%,產業投資475990萬元,增長45.5%。從行業看,工業、房地產業、交通業投資增速較快,分別完成297166萬元、175465萬元、217013萬元,分別增長91.1%、31.2%、58.3%。
(四)消費市場活躍
2017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508萬元,增長12.4%,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增速全市五縣區并列第1位。其中,批發業銷售額30399萬元,增長14.3%;零售業銷售額229583萬元,增長15.3%;住宿業營業額11464萬元,增長18%;餐飲業營業額42805萬元,增長17.8%。
(五)財政金融運行良好
實現財政總收入95558萬元,增長12.9%,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511萬元,增長9%,絕對量全市第3位,增速全市第1位。實現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036906萬元,各項貸款余額555236萬元,分別增長6.1%和16.2%。
(六)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2017年,實現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87元,增長9.3%,增速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高于全市0.8個百分點,增速全市排第2位;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7元,增長9.8%,增速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高于全市0.3個百分點,增速全市排第2位。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跨越目標任務艱巨。2013年以來,GDP實際分別增長12.1%、11.2%、12%、11.6%、11.4%,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從產業看,與2013年相比,第一產業增長有所回落,回落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回落1.7個百分點;從行業看,農業回落1.1個百分點,工業回落3.5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回落4.8個百分點,回落較大。面對目標任務不減、農業回落、工業大幅回落的情況下,只有靠三產中的財政八項支出合計、商品房銷售面積拉動經濟,經過近幾年的拉動,這幾項指標形成了高基數及商品房開發、銷售高峰已過的形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困難非常大。若工業經濟不較快回升,完成跨越目標任務非常艱巨。
(二)部分基礎指標完成有差距。支撐GDP增長22項基礎指標我縣涉及18項,其中有6項未完成、2項與目標持平、10項超額完成,部分指標落后其他縣市區。一是未完成目標任務指標差距大。規上工業增速13.5%,與目標相差2.5個百分點;規下工業增速6.5%,與目標相差1.5個百分點;公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速省批復15%,與目標相差5個百分點;零售業增速15.3%,與目標相差0.7個百分點;餐飲業增速17.8%,與目標相差0.2個百分點;金融業增速9.4%,與目標相差5.6個百分點。二是基礎指標落后其他縣區較多。18項基礎指標中,有5項排末位(農業增加值增長6.2%,與隆陽、昌寧、騰沖分別相差0.2個、0.1個、0.1個百分點,與施甸持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與隆陽、施甸、昌寧分別相差0.5個、6.3個、0.3個百分點,與騰沖持平;規下工業增加值增長6.5%,與隆陽、施甸、昌寧、騰沖分別相差0.4個、0.3個、0.2個、0.1個百分點;郵政業務總量增長20%,與隆陽、施甸、昌寧、騰沖分別相差5個、1.8個、11.2個、7.7個百分點;金融存貸款余額增長9.4%,與隆陽、施甸、昌寧、騰沖分別相差6.8個、15.6個、0.5個、2.6個百分點。);有5項排第4位(建筑業增加值增長25%,與隆陽、施甸、昌寧分別相差1個、0.8個、1個百分點,高于騰沖1.5個百分點;批發業增長14.3%,與隆陽、昌寧、騰沖分別相差0.2個、1.5個、0.7個百分點,高于施甸3.1個百分點;房地產從業人員增長8.6%,與隆陽、施甸、騰沖分別相差7.6個、1.5個、5.3個、百分點,高于昌寧1.5個百分點;房地產從業人員工資增長16.7%,與隆陽、昌寧、騰沖分別相差9.9個、0.3個、10.1個百分點,高于施甸6.4個百分點;電信業務總量增長27.7%,與隆陽、施甸、騰沖分別相差12.3個、0.3個、72.3個百分點,高于昌寧7.6個百分點),排第1位的指標沒有。
(三)工業經濟支撐不足。一是工業占GDP比重較大,增速下滑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大。從結構上看,全市范圍內工業占GDP比重我縣最大,達30.1%,分別比隆陽、施甸、昌寧、騰沖高9.2個、12.1個、4個、5.5個百分點,有近三分之一的GDP來自于工業。從拉動上看,我縣工業拉動GDP增長最大,達4.04個百分點,分別比隆陽、施甸、昌寧、騰沖高1.08個、0.96個、0.54、0.8個百分點,經濟增長三分之一以上由工業拉動,工業經濟決定經濟增長。我縣規上、規下工業增速全市五縣區末位,直接影響GDP核算。二是工業經濟增量較小。2017年全縣雖然新增3戶,但總產值僅1.13億元,增加值0.13億元,對工業經濟增長缺乏拉動。保山隆基公司雖然于10月份開始生產,但產品未及時銷售,無法提供入庫所需材料,不能納入統計,全縣工業經濟仍靠在原有規模企業中挖潛,空間極為有限。三是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部分下降。酒精4870噸,下降19%;金屬硅150139噸,下降6.1%;電鋅21004噸,下降4.8%;硫酸17659噸,增長2.1%;水泥56.77萬噸,增長1.3%;成品糖48708噸,增長1.9%,規上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3.1%。
(四)優質“四上”企業少。截止2017年末,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38戶,占全市262戶的14.5%,億元以上企業18戶,占總數47.4%,其中:10億元以上企業1戶,僅占總數的2.6%;資質內的建筑業企業3戶,占全市82戶的3.7%;房地產企業7戶,占全市116戶的6%;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20戶,占全市148戶的13.5%;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9戶,占全市戶34的26.5%;規模以上服務業3戶,占全市42戶的2.4%,直接影響了我縣經濟的總量及增速。
(五)服務業發展難以突破瓶頸。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觀,我縣仍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仍然主要靠財政八項支出、批零住餐、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拉動,以上三項占服務業比重高達86.6%,占GDP的比重達26.8%(接近工業),比昌寧高3.8個百分點,比隆陽、施甸、騰沖分別低4.4個、1個、2.2個百分點。2017年全縣財政八項支出合計達20.25億元,2018年按增長25%計,絕對量將達25.3億元,困難比較大;商品房銷售面積已達17.01萬平方米,通過排查,目前在庫未售面積僅7萬平方米,且2018年無新增樓盤,已無法實現正增長。以上兩項將導致第三產業呈個位數增長,在其他支撐指標如期實現的前提下,三產增速為7.8%。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及早謀劃,確保全年經濟“開門紅”。根據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完成情況及短板,緊緊圍繞2018年目標任務,對各產業、各行業認真進行測算分析,正確研判行業發展趨勢,科學確定各行業目標任務,努力尋求支撐,做實基礎工作,確保各項經濟目標不折不扣完成,及早謀劃1季度各項指標,確保全縣一季度經濟實現“開門紅”。
(二)精準調控,充分發揮考評指揮棒的作用。按照“黨委政府掛圖指揮、行業主管部門掛圖作戰、統計部門掛圖監測”的理念抓好統計工作,圍繞發展目標,盯緊、盯牢重要指標的進展情況,強化GDP核算18項支撐指標、重點行業、龍頭企業、新增長點的監測分析,堅持一月一分析、一月一研判。將各支撐指標細化到每個月、每個季度,并將全縣2018年各項主要指標、GDP核算支撐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全縣綜合考評。將工作責任細化到各縣級分管(掛鉤)領導和行業主部門,實行一月一通報,由縣委督查室定期通報,促使部門咬定目標,及時查找差距,補齊短板,層層壓緊壓實工作責任,確保既定目標任務的完成。
(三)優質培育,力保工業經濟強力支撐。全縣跨越發展主要靠工業經濟。要牢牢抓住工業經濟這個關鍵點,密切關注在建工業企業,成熟一戶就納規一戶。全力推進年產5GW單晶硅棒建設項目生產,確保一季度入庫統計,形成支撐;加快日產300萬Ah動力鋰離子電池生產、永隆硅鈣等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建成投產。積極深入重點企業,幫助解難題,促發展,在穩定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加大生產力度,確保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以上,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支撐。
(四)加大培規,力爭服務業增長動力。一是強化部門協作溝通。涉及第三產業的各有關職能主管部門要緊扣年初確定的增長目標,進一步把部門的責任落實到位,形成發展合力,切實把第三產業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二是加大培育力度。及時摸排全縣所有涉及三產企業、大個體戶,形成符合納規條件的企業清單,加大跟蹤服務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強統計納規培訓工作,做到成熟一戶申報一戶,確保年內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業5戶以上、規上服務業2戶以上。
(五)強化統籌,力求投資穩定增長。加強運行調度和服務,強化要素保障,全力加快重點項目推進。聚焦項目謀劃、簽約、開工、建設等主要環節,明確專門的領導和業務人員負責投資入庫工作,確保項目及時入庫統計。加大項目尤其是5000萬元以上大項目的儲備力度,確保全縣投資平穩增長。以招商引資為切入點,圍繞硅基產業園產業鏈的延伸,招大商、引大項目,并確保項目引得進、落得下、推進快,切實增強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