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78-3-04_Z/2017-0901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統計局 |
| 公開目錄 | 統計分析與信息 | 發布日期 | 2017-09-01 |
| 文號 | 瀏覽量 |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經濟持續下行的嚴峻形勢,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取得了新的輝煌成就,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民生質量持續改善,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一、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1.經濟總量有新突破。十八大以來,全縣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增長、穩中有進態勢,經濟總量大幅提升,突破了60億元,2016年末,地區生產總值達686952萬元。比2012年增長0.6倍,較2012年增加258847萬元,經濟總量有新突破。
2.增長速度全省排前列。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6%,在全省129個縣(市、區)中排位由2012年的第56位躍升至2016年的第26位,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長,領先全省大部分縣區,十八大以來年均增長12.4%。
3.縣域經濟考核逐年上升??h域經濟考核綜合排名從2012年的第85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39位。2016年在“10強縣”綜合排序中龍陵縣位列全省113個縣(市)(不含市轄區)第59位,處于中偏后位次。在“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產業發展縣”類考核綜合排序中位列47個縣第10位。
4.人均生產總值穩步提高。在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的同時,人均創造價值水平也在不斷增加,2016年達23919元,增長10.9%,比2012年增長0.6倍,較2012年人均增加8640元,年均增長11.7%。
5.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6年末,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5100萬元,增長6.1%,比2012年增長0.4倍,較2012年增加51904萬元,年均增長6.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79803萬元,增長14%,比2012年增長0.6倍,較2012年增加105274萬元,年均增長15.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2049萬元,增長13.8%,比2012年增長0.9倍,較2012年增加101669萬元,年均增長13.1%。三次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33.4:40.8:25.8調整為2016年的28.4:40.7:30.9,第一產業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5.1個百分點,2016年,三次產業比重首次實現“二三一”結構。
6.非公經濟快速發展。2016年,非公經濟增加值達323273萬元,增長13.4%,比2012年增長1.2倍,較2012年增加174367萬元,年均增長14.3%。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提高到47.1%,提高了13.1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
(二)農業發展穩步增長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86500萬元,增長6.4%,比2012年增長0.4倍,較2012年增加75580萬元,年均增長6.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197629萬元,增長6.1%,比2012年增長0.4倍,較2012年增加54433萬元,年均增長6.6%。糧食總產量達15.01萬噸,增長1.4%,比2012年增長0.1倍,較2012年增加1.14萬噸,年均增長2.7%。肉類總產量達3.43萬噸,增長0.9%,比2012年增長0.2倍,年均增長6.6%。特色農業發展成效顯著。2016年,發展石斛面積達17250畝,比2012年增長1.3倍,年均增長31.8%;年內黃山羊出欄15.32萬只,比2012年增長2.8倍,年均增長33.7%;重樓、胡峰、褚橙等特色產業發展迅猛,成效明顯。
(三)工業強縣逐漸凸顯
201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209858萬元,增長11.7%,比2012年增長0.5倍,較2012年增加71975萬元,年均增長15.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44495萬元,增長15.4%,比2012年增長1.1倍,較2012年增加333988萬元,年均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84465萬元,增長12.4%,比2012年增長0.5倍,較2012年增加64702萬元,年均增長1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13戶增加到36戶,增加了23戶。十八大以來,全縣著力打造全市工業經濟新增長極,以園區為依托,促進產業聚集發展,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強縣逐漸凸顯。
(四)“三駕馬車”持續發力
1.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6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842514萬元,增長33.7%,比2012年增長1.7倍,較2012年增加526674萬元,年均增長27.8%。
2.消費市場不斷活躍。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8202萬元,增長12.3%,比2012年增長0.6倍,較2012年增加56932萬元,年均增長13.9%。
3.對外貿易成效顯現。十八大以來,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190萬美元,其中,2014年實現1383萬美元,比2013年增長2.4倍。
(五)民生質量持續改善
1.地方財政實力快速提升。經濟快速增長帶來財政收入的平穩增長,201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達84613萬元,增長4.9%,比2012年增長0.7倍,較2012年增加34753萬元,年均增長15%。財政可用財力大幅增加,2016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53704萬元,增長10.6%,比2012年增長1倍,較2012年增加26984萬元,年均增長21.8%。
2.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16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41元,增長11.2%,比2012年增長0.9倍,較2012年增加4100元,年均增長16.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長7.8%,比2012年增長0.4倍,較2012年增加6495元,年均增長9.6%;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2.69,比2012年下降0.9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度增加,2016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59714萬元,比2012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18.3%;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57535元,增長15%,比2012年增長0.8倍,年均增長14.6%。
3.就業服務更加健全。以創業帶就業、培訓促就業、幫扶援就業,就業局勢總體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累計新增就業人員1.16萬人,年均增長9.3%,累計新開發就業崗位1.59萬個,年均增長13.3%,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40.7萬人次,年均增長12.4%。在面對就業高峰比較大的壓力下,城鎮登記失業率仍保持平穩,均控制在4.2%以內。
(六)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1.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升。教育事業加快發展,2016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5%,比2012年提高0.04個百分點,高考專科以上錄取率達95.7%,比2012年提高24.4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4.8%,比2012年提高12.33個百分點。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完善,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類醫療機構16個,比2012增加1個;擁有醫療病床735張,比2012年增加42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83人,比2012年增加56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0.24人,比2012年增長2.14人,每萬人擁有床位數25.8張,比2012年增加5.8張。交通基礎設施不斷鞏固。2016年,全縣通車里程達2103.62公里,比2012年增加209.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56.58公里,比2012年增加36.88公里,二級公路達103.63公里,比2012年增加42.33公里。
2.旅游業蓬勃發展。2016年全年接待中外游客206.5萬人次,增長49.6%,比2012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27.2%。實現旅游總收入達19.15億元,增長59.1%,比2012年增長4.9倍,年均增長49.7%。
二、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短板
十八大以來,龍陵縣經濟發展成就輝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
2016年,全縣經濟總量占全省的0.46%,比2012年提高了0.04個百分點,僅占全市的11.2%,比2012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總量在全省排第69位,比2012年下降1位。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3.5%,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2元,人均生產總值在全省排第63位,僅比2012年提高10位,人均水平偏低,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的水平差距還很大。
(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內生動力不足
一是農業內生動力不足。全縣農業綜合效益沒有大幅提升,高原特色產業沒有形成新的增長點,仍靠傳統的農耕農業來支撐第一產業的發展,導致農業沒有較大增量,缺乏增長動力。二是工業增長后勁不足。隨著工業強縣戰略的實施,全縣工業經濟占GDP比重增大,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撐,但受國際國內大環境影響,市場需求疲軟,傳統企業開工不足,工業運行艱難,每年新培育的規模企業增長空間狹小,加之新建企業沒有形成產值,致使工業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缺乏,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壓力越來越大。
(三)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結構優化難度大
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內容。近五年來,第三產業比重雖然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2016年比2012年上升了5.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1.02個百分點。2016年,全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30.9%,比全國51.6%低20.7個百分點,比全省46.2%低15.3個百分點、比全市40.4%低9.5個百分點。橫向對比在五縣區中最低,分別低于隆陽區、騰沖縣、施甸縣13.9個、12.3個、12.4個百分點。全縣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過度依賴財政支出拉動服務業增長,由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催生的新興服務業發展非常滯后,整個服務業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
(四)居民收入偏低,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全縣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日益增長,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但與全國、全省、全市相比,居民人均收入仍處于較低狀況。2016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市水平低9840元、4835元、4025元,居全省95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841元,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市水平低3522元、179元、585元,居全省73位。城鄉居民收入偏低。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未來四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全縣奮力趕超,改變自身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縣上下應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為工作總基調,深入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等戰略,努力打造全市工業經濟新增長極,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龍陵跨越趕超,乘勢崛起,確保經濟發展水平實現新跨越。到2020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以上,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6%以上,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位次力爭實現前移。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成效,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路網、航空網、水網、能源網、互聯網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跨越。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12%以上。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養老、安全、人口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提高。
(一)堅持優質增量,擴充經濟總量。一是利用全縣資源、區域優勢,著力引進優質項目,加大對規模大、技術水平高、低碳化、增量大的優質項目的引進工作,加速推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和總量迅速擴充。二是以產業為主導,堅持項目引領、園區承載,加快推動城鎮化,不斷壯大縣域經濟,不斷激活縣域經濟內生動力。
(二)大力培育優質工業企業,壯大園區經濟。一是鞏固提升傳統企業。積極依托資源優勢,促進全縣資源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結合龍陵工業園區相關產業開展招商,不斷增加產品相同或相近的規模企業,形成和壯大產業規模。主動指導和幫助重點規模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改造,用技術進步來推動企業的新產品研制開發、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生產能力的擴大,以此打造名牌產品,增強市場的競爭力。二是培育優質新建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的企業,引領全縣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加快推進日產300萬Ah動力鋰離子電池、年產5GW單晶硅棒建設項目,為全縣工業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三)突出地方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一是通過資源優化整合和項目開發建設,逐步形成邦臘掌溫泉、松山抗戰遺址、勐蚌自然風光、黃龍玉文化、石斛養生文化等為支撐的“三張名牌”協調發展格局。二是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規劃建設一批旅游服務設施,改善服務條件。三是做好“特色”文章,打破傳統的產業界限,力爭一產抓特色,二產助轉型、三產上規模,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抓住新機遇,應對新常態。一是轉變縣域經濟增長方式,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勞動力素質提高、管理能力提升來實現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業轉移迎來新的黃金機遇,國家把更多的項目、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二是抓住戰略機遇期,選擇一到兩個主導產業,做長產業鏈條,形成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三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自覺遵循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切實找準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點,做到提升傳統產業與拓展縣域經濟發展新空間共振、發揮比較優勢與補足短板互動。四是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好“十三五”規劃,加快政策引導,堅定追趕超越信心不動搖,全力加快縣域經濟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