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2-8/20241218-00004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
| 公開目錄 | 農業科技創新 | 發布日期 | 2024-12-18 |
| 文號 | 瀏覽量 |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總體思路與做法
2024年,龍陵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部署,圍繞“農業穩縣”的總定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技推廣內容、推廣方式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引領產業發展,讓農業科技“強了產業,富了百姓,美了鄉村”。組建主導產業發展專班,專家服務團,技術指導員,深入基層精準服務,強化農作物高效種植畜禽水產健康養殖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不斷提升綠色增產增效產品技術供給能力。著力推廣互聯網+農技推廣,“專家+指導員+示范基地+示范戶”,線上線下培訓主推技術,推動農業農村工作高質量發展,有效賦能鄉村振興。
(二)成就與貢獻
1.農業科技創新重大標志性成果取得新突破。一是科技助力穩產保供。一是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綠色高效種養、搞災減災等技術,助推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2024年共推廣良種35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69萬畝、主要農作物農機作業面積 54.7620萬畝、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面積248.19萬畝∕次,推廣統防統治面積37.87萬畝次;推廣綠色防控面積51.75萬畝次,重大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2024年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62萬畝,同比增0.49萬畝,增0.96%,預計實現糧食總產16.34萬噸,同比增0.2萬噸,增1.3%。2024年末,龍陵縣畜禽存欄分別為牛17.86萬頭、豬35.14萬頭、羊18.46萬只和禽100.06萬羽;出欄分別為牛6.28萬頭、豬44.59萬頭、羊17.68萬只和禽108.86萬羽。肉類總產量達5.59萬噸。禽蛋產量達0.19萬噸。實施水產健康養殖行動,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二是數字智慧農業成邁出新步伐。在2022年建成品斛堂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的基礎上,2024年向省農業農村廳申報了云南八方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三是農村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建成并正常運行農村電商公共服務站38個,有電商企業和個體工商戶96戶,電商直播基地27個,從業人員1000余人。
2.培育壯大農業科技企業邁出新步伐。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任“鏈主”,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優化營商環境,穩定政策預期,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工商資本下鄉投資農業。設立必要的“防火墻”,防止跑馬圈地、把農民擠出去,防止侵害農村集體產權、侵犯農民利益。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調研、指導和服務力度,積極培育國家、省、市級后備龍頭企業。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縣工商注冊農業企業923戶,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4戶,較2023年底新增13戶。組織6戶企業申報認定為農業產業化保山市市級龍頭企業,2戶企業申報省級龍頭企業,對到期監測的6家市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進行了監測,7個企業和產品品牌,1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2024年云南省“綠色云品”品牌目錄。共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9個、保山市級龍頭企業25個。不斷推進食品追溯體系建設,推動智慧監管。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四掛鉤”要求,推廣應用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食用農產品主體名錄內主體上線國家追溯平臺,龍陵縣2024年農產品生產主體名錄800余戶,做到了應上盡上。
3.農業科技成果集成熟化與推廣應用情況。一是快繁聯合母仔一體化營養技術的實踐探索成效顯。龍陵縣黃山羊核心種羊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云南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市縣畜牧工作站,利用同期發情、電刺激采精,人工授精,母子營養調控、B超早孕檢測等技術,開展“快繁聯合母仔一體化營養技術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技術充分發揮優良母羊的繁殖力,提高繁殖效率。可減少因母羊發情不明顯或隱性發情而造成的錯配、漏配;誘導母羊雙胎和多胎,提高生產效率。在生產實踐中,可提高龍陵黃山羊母羊的參配率和繁殖性能,可將初產母羊胎產羔率從130%提高到190%,提高約60%;使羔羊斷奶時間由3月縮短到2月;由1年1胎提高到2年3胎。快速增加后代數量,加快遺傳育種進程,推動羊批量化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二是農業生產標準化取得了新進展。龍陵縣土壤肥料工作站、龍陵縣植保植檢站、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龍陵縣種子管理站共同制訂了保山市地方標準DB5305《紅細軟水稻生產技術規程》(DB5305/T 172-2024),2024年06月10日由保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4年09月11日實施。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保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制訂了保山市地方標準DB5305《甘蔗機栽技術規程》(DB5305/T 147-2024),由保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24年06月10日發布,2024年09月11日實施。三是依托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張建華專家工作站對龍陵縣發展“稻+”模式的專用型優質稻品種、規范化稻田綜合種養、糧經協同、稻旅融合等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助力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2024年龍陵縣成功舉辦全省農民豐收節。四是發布主推技術并通過多種載體示范。2024年共計遴選出8個主導品種,9項主推技術進行了發布。通過多種形式加大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應用。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示范。2024年共建設示范基地4個,在龍江鄉稻漁綜合種養基地1個,面積500畝,主推技術3項,主導品種2個。在龍新鄉建立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基地1個,面積330畝,推廣主推技術2項,主導品種2個。在康豐糖業有限公司平達基地建設甘蔗示范基地1個,面積200畝。在龍陵縣黃山羊種養公司烏木鄉建設黃山羊示范基地1個,推廣主推技術2項,主導品種1個。培育示范主體2個,分別是龍陵縣美麗雪山農旅發展有限公司和龐龍牧業有限公司,主推技術5項。通過印發主推技術明白紙,加強主推技術宣傳,共印發主推技術明白紙15000份,提高群眾知曉率與應用普及率。通過農技人員線上+線下指導培訓,加大主推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全縣2024年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8.67%。五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人員認真履職。共設縣級7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分別為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龍陵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與農機服務中心,龍陵縣動物衛生監督與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龍陵縣畜牧工作站、龍陵縣種子植保土肥工作站、龍陵縣農村能源與鄉村建設監測中心、龍陵縣水產工作站。共有112人。在全縣10個鄉鎮設10個鄉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服務中心,共有168人。在全縣120個農村(社區)設置農村社會事務員(農業科技輔導員)。逐步構建起以政府農業推廣機構為主導的一主多元、覆蓋縣鄉村、運轉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4.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建設情況。建有龍陵縣邊境動物疫情監測站獸醫實驗室一個,為全縣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支撐。實驗室隸屬于龍陵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行政主管部門為龍陵縣農業農村局,建筑面積為600平方米,總投資430.46萬元;實驗室選址、布局合理,實驗設施設備齊全,各種制度完善,管理規范,內部設施及生物安全等均符合BSL-2實驗室的要求。其中血清學實驗室設有辦公室、檔案室、接樣室、樣品及試劑保存室、精密儀器室、血清學檢測室、洗滌消毒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設有配液室、樣品前處理室、核酸提取室、PCR檢測室、洗滌消毒室五個功能區,并配有生物安全柜、自動核酸提取儀、實時熒光定量PCR儀、高壓滅菌器等主要儀器設備。獸醫實驗室共有技術人員3人,技術力量較強,工作實踐經驗豐富,能完成各種常規血清學和病原學實驗,并按要求每年定期參加省級獸醫實驗室檢測能力比對工作。實驗室每5年進行一次考核換證。目前,實驗室主要開展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布魯氏菌病、小反芻獸疫、藍舌病、馬傳貧、馬鼻疽、禽流感、雞新城疫等動物疫病抗體檢測;對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進行采樣監測預警;對發生的各種動物疫病和疫情進行診斷檢測,為動物防疫和疫情應急處置工作提供科學依據。2024年,共完成動物疫病采樣檢測4424份,為全縣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群眾增收提供堅強保障。
5.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培育引進情況。2024年我縣認真貫徹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切實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引育留用工作,不斷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一是加大農技人員培訓,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服力能力。2024年累計異地培訓基層農技人員93人,其中依托基層農技推廣改革和建設項目,共選派5人分5期到揚州、上海、南京、武漢、南昌參加了云南省農業農村廳主辦的基層農技人員骨干培訓班;選派82名基層農技人員分兩期到楚雄、紅河開展異地脫產培訓一周。依托瀘滇合作項目,派出科技人員4人到上海培訓一周。依托耕耘者計劃到昆明培訓科技人員2人。積極探索建立“內部師傅帶徒弟”的傳幫帶機制,采取“老+青”“中+青”的工作搭檔模式,充分發揮老一輩農技人員的專業技術功底,通過開展培訓、業務指導、現場操作、經驗交流等形式,進行經驗傳授和理論指導,帶領年輕農技人員下基層搞科研抓生產,提升年輕干部的業務素養、工作能力和基層服務水平,幫助青年農技人員積累經驗、沉淀修身,以“老雁”領頭帶“雛燕”展翅,提升年輕科技人員服務本領,修復農技推廣人才隊伍“斷層”。定期開展基層農技人員上臺講述“我的三農”故事活動,讓基層農技人員走上講臺,通過品一個故事、悟一個道理,提升基層農技人員履職能力,培養下得了基層、上得了講臺、講得了故事的新時代基層農技員。二是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育,2024年共培訓高素質農民102人。三是積極與專家團隊合作,通過傳幫帶提升我縣特色農業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水平。2024新增云南省龍陵縣石斛研究所段寶忠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云南省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張建華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兩個專家工作站。四是優化人才政策,建立大中專學生返鄉創業優惠機制,鼓勵大中專生返鄉創業,增加活力和動力,使農村人才引得來,留得住。2024年全縣農業系統共招錄大學生5人、西部志愿者3 名。
6.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情況。我縣充分借助各地展覽會、展銷會、博覽會等展會平臺,積極開展品牌營銷推介活動,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強化品牌宣傳推廣,提升我縣農業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截至8月底共組織企業參加各種展會4場次,一是組織2家參加第十六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即:保山沁松商貿有限公司和云南龍陵龍眉茶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參加了展銷,該展會中,保山沁松商貿有限公司選送的“茶家窩普洱生茶”榮獲“一帶一路”2024年第八屆昆明(國際)春茶普洱茶生茶組金獎。二是組織5家企業參加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三是組織5家企業參加第7屆南博會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館展銷會(即: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龍陵龍眉茶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龍陵縣碧寨金戈土特產品加工廠、龍陵縣象達三綠茶廠、保山楠迪咖啡有限公司),5家企業參加南博會銷售額為104798元,意向訂單180000元。四是組織全縣21家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2024年9月22-24日云南省農民豐收節農特產品展銷,該展會在龍陵縣龍江鄉舉辦。
7.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情況。無
二、存在問題與困難
(一)農業科技經費投入不足。因我縣縣級財力薄弱,對農業科技支持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實施。
(二)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部分鄉鎮農業科技人員知識老化,實驗儀器設備陳舊,配置不全,導致了對農業產業技術升級產生重大帶動作用的科技項目無法實施,關鍵性技術無力攻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數量不足,應用科技成果普及率低,不能有效帶動和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
(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力弱。我縣縣涉農新型經營主體規模模不大,在整個農業產業鏈條中,雖然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因發展水平低,難以與小農戶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無法發揮自身職能和作用,帶動小農戶發家致富。
(四)農業科技人才緊缺和能力亟待提高。隨著近年來農業科技的日新月異,廣大農業科技人員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不強,面對農業科技創新有些力不從心。同時。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在家務農的主要是5038部隊,接受新知識、新事務、新科技的能力不強。
三、下一步工作考慮
(一)完善農業科技組織體系。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鞏固和加強公共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健全鎮鄉農技推廣網絡,充實農技推廣人員,并確保在其崗、謀其職、做其事。保障衣業科技創新人員所需的工作經費,確保能干事,干好事。要落實市農技推廣中心的試驗基地,加大衣業試驗的扶持力度。支持鼓勵農業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全面貫徹國家、省、市關干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引導企業把發展的內在動力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上來,增加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合組織,加快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在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重點領域加大攻關研究和技術開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標準,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承擔科技計劃,充分保護他們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積極性,使之真正成為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效補充。
(二)加速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和引進。一是通過舉辦好農民田間學校,電視專題講座、科普講座和“三下鄉”活動等多種形式,直接把科技送到農民手中,要采取定向培訓,分期分批培訓等多渠道、多方法培訓來提高農民素質。二是要大力引進農技人才。對到農業企業、大型農業基地的大學畢業生,給予大力鼓勵支持,在事業單位和村干部公開招考中,享受優先錄取的待遇。三是采取措施鼓勵現有農業科技人才,從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縣鄉兩級農技人員要立足本職、更新知識、集中精力專心從事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指導工作,各級政府要從政治上,生活上,資金保險上確保他們樂于、安心衣業科技創新工作,要解決農技人員在崗不在位的問題,同時按照有關政策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四是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增加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采取相關配套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引進我縣農業科技緊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第五要加大衣業科技獎勵的力度,擴大獎勵范圍,提高獎勵額度,對引進農業技術有貢獻的引進人、引進農業項目的介紹人,要象工業上的招商引資一樣給予獎勵。六是支持和鼓勵農業企業自主培養和吸引各種專門人才,要鼓勵和引導農業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業和面向農村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并取得合理報酬。積極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
(三)加大農業科技多元化投入。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業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進境外和民間資本投入、向上爭取科技項目投入、農技機構與市場對接自籌資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農業科技創新經費得到有力保障,首先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自主創新的一系列政策,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加大對農業科技專項經費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經費在整個科技經費中的比例,并設立專項,確保農業科技項目經費專款專用。其次采取措施引導企業不斷增加研發投入,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企業每年必須有不低于銷售收入的資金用于科研投入。三是積極向上聯系,努力爭取部、省、市農業項目扶持。
(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是逐步實現推廣機制轉變。農業新技術推廣、新品種應用、新知識普及要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轉變為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并逐步推行市場機制。二是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格局。切實加強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農業主管部門、企業合作共建,促進農業科技產業升級,要舉辦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項目招商、農業科技引進活動,對農業科技項目在土地使用上,資金擔保上實行傾斜。三是要擴大農業保險范圍。
(五)營造農業科技應用學習氛圍。一是充分整合農業科技培訓資源,以普及農業科學知識,提高廣大基層群眾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意識為目標,有針對性地制訂全縣農業科技培訓教育計劃,明確工作內容和責任。二是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積極采取集中培訓、廣播電視講座,送科技下鄉、印發宣傳資料、設技術咨詢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技培訓工作,提升農民素質。三是組建縣級農業科技講師團,重點培訓農業新技術,介紹農業新品種,宣傳農業新知識,深入農村第一線,把知識送到農民手中。四是重點培養一批種養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先進典型,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引導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