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2-8/20240628-00026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
| 公開目錄 | 農業生產發展資金 | 發布日期 | 2024-06-28 |
| 文號 | 瀏覽量 |
根據《保山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2024年中央糧經作物綠色高產高效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保農便簽(2024)557號]和《龍陵縣財政局關于下達2024年中央糧油生產保障資金(第二批)的通知》[龍財農(2024)58號]等文件精神,結合龍陵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任務目標
2024年在龍江鄉開展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一個,采用“稻+魚”種養模式,建立核心區350畝,帶動示范區3000畝。核心區水稻產量500公斤,稻花魚產量30公斤。 項目區節本增效水平≧5%;項目區病蟲害危害損失率<5%;指導服務對象滿意度≧90%。
二、實施內容
(一)建設核心示范區350畝
建設“稻漁”綠色綜合種養模式示范區350畝,集成優質稻品種“紅細軟”、“野香優紅占”+旱育秧+稻田養魚+水稻三新技術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模式。
(二)開展優質早熟抗病新品種試驗一組:品種來源為保山市農科所,有14個小品種。
(三)開展技術培訓,培訓5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500余份。
(四)彩色稻標志圖案建設一組;項目標識牌(附件4)
三、重點任務
(一)采用的相關技術
采用水稻施肥三新技術,苗期:畝用氨基酸75ml+腐殖酸75ml噴霧,增強水稻抗逆性,促使水稻快速生根和分蘗。孕穗期:畝用懸浮鋅硅100克+磷酸二氫鉀120克噴霧,增加水稻千粒重,降低空秕率,提高作物品質和食口性。
(二)集成技術
項目以良種為龍頭,以技術為支撐,以科技培訓及技術示范為平臺,以增產增收為目標,以水稻產業持續發展為目的。強化“品種—技術—示范—推廣”的技術路線。按照“抓實點、促進面、帶動片”的工作思路,高質量、高規格完成核心示范區,強調因地制宜,在水稻播種、苗期、分蘗期和抽穗成熟期、大田魚溝魚溜的開挖、田埂加固、進行檢查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真正起到示范以點帶面,以區帶片的示范作用。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技術模式,示范區單位面積化肥農藥用量低于當地平均水平,提高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圍繞市場需求,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 品牌打造等為重點,大力推行 “合作社+示范區”“公司+農戶”、農旅融合等經營模式,推進訂單種植、產銷銜接,打造全產業鏈條。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糧經品牌和糧經作物優質特色品牌,實現優產優銷、優質優價。
(三)稻田魚溝魚溜開挖技術(詳見附件1)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領導小組
項目主管單位為龍陵縣農業農村局,實施單位為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協作單位為龍陵縣水產站、種子管理站、植保站、土肥站、龍江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張自強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副組長:郭子昌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農機化與農藥管理股股長
成 員:陳春芝 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藺汝龍 龍陵縣水產站站長
李海宏 龍陵縣植保站站長
楊 俊 種子管理站站長
番文健 龍陵縣土壤肥料工作站站
余常山 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
盧升連 龍江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由中心主任陳春芝任辦公室主任。
(二)成立技術保障實施小組
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成立龍陵縣2024年中央糧經作物綠色高高效項目實施技術保障小組,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技術指導。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陳春芝任組長、協調完成各項技術方案的擬定與實施,成員由相應單位人員組成。負責項目示范區規劃落實、宣傳培訓、田間技術指導、測產、組織驗收、總結及績效評價、資料整理存檔等工作,分工如下。
1、縣農業中心陳春芝、羅光燦、楊茭驗、李紅艷、朱會娣,龍江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盧升連、程一黎、王尚良、楊德榮等,負責制定水稻栽培技術實施方案、地方特色傳統優質品種示范種植、新品種試驗實施方案并進行培訓和指導實施。
2、水產站藺汝龍負責制定稻田養魚技術措施并進行培訓及指導實施,楊濤負責標志圖案制作并指導實施。
3、縣農業中心陳春芝、植保站李海宏、土肥站孫祥厚、種子管理站楊俊負責制定病蟲防治及肥料施用技術方案、標志牌、。
4、所有參加單位及人員負責完成觀摩、測產驗收、績效評價、考核總結工作。
(三)加強資金管理。加強與財政部門溝通,確保項目資金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全部用于綠色高產高效行動項目。 資金主要用于三個方面:一是物化投入補助。 用于統一供種、統一農資、統一技術、統一管理、豎立示范標牌等物化投入進行補助。二是社會化服務補助。對推廣先進施藥機械、制種機械、改進施藥方式、購買病蟲綠色防控、耕種 收一體化作業等社會化服務進行補助。三是技術指導服務補助。 對技術指導組專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開展優質品種推廣、新 技術集成組裝、瓶頸技術攻關及高產競賽測產驗收、項目考核驗收等方面給予適當補助。嚴格按資金使用計劃(附件2)執行。
五、績效考核
(一)績效目標(附件3)
(二)績效考核辦法
按照《云南省省對下專項轉移支付績效目標管理暫行辦法》(云財預〔2016〕5號)和《云南省農業廳 云南省財政廳關于印發云南省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績效管理辦法的通知》(云農財〔2016〕15號)的要求。績效考評與年度考核相結合,根據年度計劃內容和指標,結合項目匯報、年度總結、工作實績等情況進行考核。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2024年6月26日
附件1 稻田綜合種養魚工程技術措施
一、養魚稻田的選擇與工程建設
養魚稻田的工程即稱之為“稻魚工程”,稻魚工程建設是保證稻田養魚成敗和獲得穩產、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工程建設其目的是利用稻田為魚類創造一個穩定的,適合魚類生存的“家園”,以達到稻魚共生互利,減少流失,增加地力資源利用率,實現稻田養魚環境降污、糧食穩產、高產、高效,增收節支的綜合效益。
(一)養魚稻田的選擇
養魚稻田選擇一般要求稻田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交通和管理條件優越,以利于魚類天然餌料生物的繁殖,肥力較高,土質為壤土最佳,PH值在5.5—8之間,且能集中連片和相對平整的田塊。根據不同養殖模式,養魚稻田的面積宜大,不宜小,溝溜式稻田養魚,田塊面積應在0.3—3畝以上。養魚稻田要求排灌方便,一晝夜能灌到80—150立方水。
(二)稻魚工程建設
1、田埂建設:養魚稻田田埂必須進行加寬、加高和加固。過去平板稻田養魚之所以屢養屢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田埂太矮、且單薄,遇稍大一點的雨水、田水就翻埂溢出和塌埂、漏水,易造成逃魚事故。因此,在放養魚前應修補加固田埂,保證不塌埂,不漏水和不溢水。
田埂高度:丘陵地區應高出田面50厘米以上,平坦地區應高出田面60厘米以上,冬水田和低洼田埂應高出田面80厘米以上。可結合挖魚溝和魚坑時的下層土加固田埂,要捶緊夯實,堵塞漏洞、防止裂縫、預防漏水和塌陷逃魚。還可用塑料薄膜覆蓋在田埂上,有條件的可用石料、磚或水泥增強田埂的穩固性和長期性。
2、魚溝、魚溜的開挖
開挖魚溝、魚溜,其目的是為了在水稻淺灌溉、曬田、施化肥、打農藥或遇到干旱缺水時,稻田里的魚有一個比較安全的生存場所,并且增加稻苗的通風透光作用。因此建設開挖溝、凼、塘是稻田養魚獲得穩產高產的必要措施。
在小春收后,秧苗移栽以前10—15天認真按要求開挖“魚溝、魚溜”和“凼、塘”。“魚溝”開挖寬度要求:梯子田凡是單丘田面積在0.2畝以上的田塊都必須開挖魚溝、溜,魚溝開挖寬度按稻田實際寬度推算,開挖寬0.3--100厘米,溝深50厘米以上,魚溝可開挖“一”字型,“二”“十”“井”字型魚溝。“魚溜”設在魚溝進水口或交叉處,與魚溝相通,其深度為70-100厘米,長根據田塊而定,一般為2-3米,寬1.5-2米,開挖養殖溝溜應占稻田面積的5-8%。
3、進出水口及攔魚設備建設
進出水口,一般設在稻田相對的兩角處。進水口寬為30—50厘米,出水口寬為50—100厘米,如果采用大竹埋設暗管,則出水管數量應多于進水管2—3個。安裝攔魚設備:可用竹筒、塑料管、金屬管、金屬絲或鋼筋笆、竹篾、樹條、PUC塑料等材料安裝而成攔魚柵,形狀以拱形或人字形為好,寬、高視稻田面積和預留水口而定,開口式進出水口一般出水口寬度要比進出水口寬1-2倍,欄魚設施孔目為所放苗種魚體寬的十分之一。裝設攔魚柵,底部及兩邊最好用板石、磚或預制塊砌好,并將欄魚柵兩邊各以20厘米嵌入田埂中,底部以20—30厘米埋入泥土中,上面高出田埂10—20厘米,進出水口的欄魚設備最好安裝成兩層,設置時進出水口處魚柵凸面朝里。
二、水稻栽插與魚類放養
水稻栽插與魚類放養是稻田養魚的根本。水稻品種選擇和栽插技術既影響稻谷產量,又對魚類生長產生一定影響;魚類品種和放養規格及密度,則關系到魚的最終產量,又會影響到稻谷產量,這兩者既是互利互惠,又是互相制約。當然我們發展稻田養魚應以糧食生產為主,因此,必須抓好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一)稻田宜放養魚類品種:稻田由于灌溉水體不深,幼苗期間田水深在3—6厘米左右,隨著水溫的升高和稻苗的發育,水深也只達到8—15厘米,這就導致稻田中常生長大量的雜草、浮萍、水生小型動物、底棲動物、水稻害蟲等。因此稻田養魚應選擇生長快,食用價值及產量高優質的鯉魚、鯽魚、草魚為主,羅非魚等為搭配品種、革胡子年、蝦、蟹品種應單養。
(二)魚種放養時間:在稻田工程結束以后栽秧之前,養魚田應先施足底肥,畝施量:糞肥(廄肥)1000—1500公斤,盡量做到早準備早放養,待秧栽好之后田水沉清后3—6天即可投放。放養品種要求規格整齊,無傷無病,體質健壯。放養時為預防病蟲害和機械損傷,應事先進行魚體消毒,然后將魚放入田中,并使魚慢慢地自動游入溝凼塘內。常用魚體消毒藥物及用量見下表:
消毒藥物 | 用量 | 消毒時間 |
硫酸銅 | 每立方水量用8克 | 10—20分鐘 |
高錳酸鉀 | 每立方水量用20克 | 2小時 |
食鹽 | 用2—4%濃度 | 5分鐘 |
(三)放養密度、規格及比例:魚種放養要求一次性放足,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和畝產量、放養數量也不同。計劃畝產魚50公斤,畝放量為隔年大規格鯉魚每條0.5-1市斤重魚種投放15斤,投10—13厘米的當年魚種800—1000尾(折合20市斤),如果計劃要求魚畝產量達60公斤,應適當增加1--1.5市斤大規格魚種和10—13厘米的當年魚種,每畝總放各類魚種量控制在30-50市斤以內為宜,放養量過大,養殖工程及投飼管理跟不上,效益反而不佳。放養魚種比例為:鯉魚占65%,鯽魚占10%,草魚占10%,羅非魚15%;水草多的稻田,鯉魚占50%,草鯽魚各占20%,配養羅非、鯽魚各占15%。若是放養名、特、優、新品種,根據養殖安排,其放養品種比例另作具體調整。
三、種養魚稻田的日常管理
稻田養魚要想獲得稻魚穩產、高產、高效,管理是關鍵,必須嚴格加強以下日常管理的技術要求。
(一)巡查及維護
巡田查埂,疏通溝溜:為避免魚逃,魚種下田之后,就須每天巡查稻田1—2次,檢查田埂是否塌漏,攔魚設備有無破損。檢查魚的吃食和活動情況,查看水質水深以及有無稻魚病蟲害等。若出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修整和治療。稻苗返青時,再進行一次魚溝、魚凼(塘)的淤泥疏撈和灌排水道的疏通,保證溝溜及灌溉溝隨時暢通無堵,并調控好田水適宜深度。
(二)投飼和追肥
稻田雖然有雜草、水生生物以及水稻害蟲等為魚類提供一定食料,但是光靠田里的天然生物餌料是不足的,根據測算一般稻田養魚的自然生長量為15公斤/畝左右。因此,還必須補充適量飼料,在溝、溜、塘處做定點投喂,一般早晚各喂一次,投喂時間早上9:00點左右,下午5:00點左右,投喂時先查看,后投喂,先青料后精料。青料投喂量以當天吃完為止,凡是無污染的綠嫩草都可以投喂,精料投喂按魚體總量的3-5%投喂,種類有菜子枯、糠麩皮、小麥、包谷等混合料或合成顆粒料。投喂量以投下2—3小時內吃完為宜。做到晴天、水深、魚類無病,游動活潑天天喂,雨天、水淺和插秧后1—3天內少喂或不喂。為充分利用溝溜的光合作用增氧,要隨時撈取溝溜(塘)內的殘渣剩草,保持良好水質,根據田水情況適時灌注新水和追施肥料,肥力較高的田不再追施,施肥的原則應按次多量少進行追施,每畝一次施發酵糞肥30—50公斤,尿素3公斤,施肥應以溝溜為主,在施化肥時,要先溶解后才進行滿田潑施。
(三)病蟲害防治
魚在田里游動覓食,可以除去大量的雜草及減少稻飛虱的危害、降低稻苗根腐病的發生,無論是稻還是魚,主要還是要隨時觀察,以防為主,防治并重。首先把好稻苗培育和魚體消毒關,嚴格控制不良水質和病害進田。隨著稻魚的生長發育和水質水溫的變化以及投飼施肥,每月每畝用生石灰3—5公斤兌水后順溝溜潑灑一次,用于預防魚類常見病的發生。其次,對于稻谷的病蟲害,應根據發病情況,采用低毒高效的藥物進行防治:噴施農藥時,為了避免或減輕農藥對魚類的危害,對使用的藥物和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先做藥物對魚的毒性試驗,在保證低毒或無毒時才能使用。
(四)強化組織管理
加強連片協作,實行有組織有領導的責任管理制度是獲得規模化稻田養魚高產高效的組織保障,日常除做好防止水旱、偷盜、毒魚、電魚等現象發生,并抓好敵害生物(水蛇、水鳥)和瀑雨防備工作,嚴禁“鴨、鵝”入田,時刻做到養魚稻田隨時有人管,并且結合《漁業法》和有關法規、村規民約,建立管理公示牌,對盜魚、毒魚、電魚者要重處重懲。進入收獲季節,對收獲產品要積極協調經營和進一步深加工運行管理。
附件2
龍陵縣2024年中央糧經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示范項目資金使用計劃表 單位:畝、元、萬元 | |||||||
序號 | 項目內容 | 面積 | 每畝補助數 | 資金金額 | 資金支持環節 | 執行單位 | 備注 |
1 | 魚苗補助 | 350 | 300 | 10.5 | 購買魚苗 | 農業中心 | 專用材料費 |
2 | 肥料補助 | 350 | 118 | 4.13 | 購買肥料(配方肥) | 專用材料費 | |
3 | 病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 | 3056.6 | 30 | 9.17 | 購買無人機飛防服務 | 植保站、農業中心 | 委托業務費 |
4 | 品種試驗 | 1 | 0.2 | 租地費 | 縣鄉農業中心 | 租賃費 | |
5 | 項目勞務 | 350 | 3.0 | 育秧、移栽工時等 | 村、社區 | 勞務費 | |
6 | 科技培訓 | 1.0 | 資料、場地、伙食等 | 縣鄉農業中心 | 培訓費 | ||
7 | 標志牌、宣傳材料 | 0.5 | 材料、工時 | 縣鄉農業中心、 | 其他商品和服務支出 | ||
8 | 科技人員服務費 | 0.5 | 差旅 | 所有參加單位 | 差旅費 | ||
9 | 標志圖案 | 2.0 | 工時費、設計費 | 委托業務費、勞務費各1萬元 | |||
合計 | 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