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84-7-/2021-0709010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龍山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績效評價 | 發布日期 | 2021-07-09 |
| 文號 | 瀏覽量 |
一、項目基本情況
(一)項目概況
芒旦村山水空間格局、保留完好的建筑風貌、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環境要素和非物質文化資源。一是芒旦村自然地形呈南北延伸布局,南高北低,居民建筑順應地勢高低錯落布置,民居建筑順應地勢高低錯落布置,村內道路自由蜿蜒曲折。不時出現一處處小形公共空間。村寨果木頗多,綠樹成癮,整個村寨融于一片郁郁叢林之中。村落結構形態自然有序、總體風貌良好。整個村落隨等高線排布,與周圍山脈,水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芒旦寨村落選址巧妙地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順應地勢,既可獲取良好的朝向,暗合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風水思想。二是房屋建造具有當地特色芒旦寨阿昌族傳統民居屬于干欄式體系,受漢族文化影響,民居建筑基本形制是由正房、東西廂房構成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正房一般為三——五開間,一層;正房左右為廂房,廂房為二層樓房,兩開間,廂房底層與原子地坪一致,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整個建筑正房略高于廂房,土木結構,雙坡小青瓦屋頂。三是傳統勞作方式傳承較好,呈現農耕文化場景。由于芒旦村處于山區,發展速度慢,村民還延續著傳統的勞作方式。傳統的勞作方式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同時也記錄著人們對農耕文化的記憶,是十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傳統的勞作方式,在蠻旦村內呈現各種珍貴的畫面,讓到往的鄉愁記憶越清晰。
蠻旦村的形成是在1799年(嘉慶四年),與騰沖新華相連,赧、楊、俸、趙、石五個家族。1830年村民逐漸增多,搬遷到附近形成四個村落,起名為蠻旦、蠻旦下寨、大田坡、打海,后來叫芒旦。芒旦村內的古井、古道、碾米、織布房、古樹名木等,具有較高的特色景觀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資源有蠻旦村的手工紡織衣服、水磨碾米、風車撿谷、趕牛犁田、育苗插秧等,其蹬窩羅、山歌、祭祀傳承人及文化傳承性都成為了古村落的重點保護對象。
(二)項目績效目標。
1、項目績效總目標。
通過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建設以傳統村落為基礎,在芒旦大橋頭規劃建設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在新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中,芒旦將形成聚“民族文化、旅游、度假、觀光”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步伐,使經濟、文化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性轉變。培植壯大產業,顯著增強農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村民對傳統古村落建筑物的保護意識,形成自覺保護、以擁有古建筑物為自豪的意識形態,有效促進我鎮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最終建成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社會服務健全、鄉土文化繁榮、農民增收、宜居、宜游、生活幸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2、項目績效階段性目標。
(1)經濟效益與城鄉一體化。通過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傳統文化旅游業在項目村進一步放大,促使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
(2)社會效益與村莊治理。傳統村落保護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文化素質,使人民的知識水平相應提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的意識逐步增強,該項目的建成對農村產業化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弘揚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將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項目建成后,使整個自然村257戶822人直接受益,村內基礎設施等級質量顯著提高,從質量上改善村民生產、生活、居住條件,促進當地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項目單位績效自評情況
通過傳統村落保護建設項目的實施,一是建立整體性保護的框架,科學指導芒旦村的保護。二是對村落傳統民居分類保護,對新建與改建建筑進行風貌控制,其外觀造型、體量、色彩、高度都應與保護對象相適應。三是通過保護、整治村落周邊特色的自然環境,延續芒旦村格局及村落整體風貌。四是利用芒旦村建筑空間資源、農耕文化以及周邊自然環境資源,發展村落三產經濟,并融入到龍山鎮的旅游體系中,提高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水平。五是配套相應基礎工程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六是完善村莊建設管理機制,保障規劃落實。七是通過制定保護規劃,提高芒旦村村落保護的法治意識。八是為芒旦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最終實現動態保護。
三、績效評價指標分析情況
(一)項目資金情況分析。
1、項目資金到位情況分析。
項目預算總投資331.918萬元,已到位財政獎補資金150萬元,部門整合150萬元,自籌資金31.918萬元。
2、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分析。
(1)青石攢花石板道路,投資222.528萬元;
(2)垃圾收集房,投資5.2萬元;
(3)環境綠化美化,投資5.678元;
(4)水井改造2處,投資16.538萬元;
(5)石牌坊寨子大門,投資27.342萬元;
(6)景觀水池,投資12.986萬元;
(7)污水處理及排水溝,投資24.411萬元;
(8)水池邊青石線雕欄桿,投資7.735萬元;
(9)太陽能路燈,投資9.5萬元。
3、項目資金管理情況分析。
(1)傳統村落項目建設資金用于改善環境、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2)傳統村落保護建設資金按照《云南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進行管理。村組自籌資金和傳統村落建設資金做到專戶儲存,??顚S?,專賬核算,為使資金運行安全到位,傳統村落項目資金實行鄉及報賬制,鎮財政所負責對傳統村落建設資金進行核算、監督。嚴格財務管理,堅決杜絕截留、轉移、挪用項目資金的行為和現象發生。
(3)建立責任制,將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對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進行全程跟蹤監測,并實行公示、公告制度,項目建設內容、資金使用都事前公示、事后公告,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二)項目實施情況分析。
1、項目組織情況分析。
為切實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專門成立了龍山鎮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積極發揮協作的整體效應,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項目實施、資金管理的綜合效益。
2、項目管理情況分析
(1)施工管理:整個工程質量實行項目法人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和政府監督相結合的質量管理體系。
(2)質量管理:項目監理將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實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建設中所使用的施工材料、設備都需要得到監理人員的認可簽字,沒有項目監理簽字,不得撥付工程進度款,不得進行竣工驗收,對達不到質量要求的工程不得簽字,并有權責令返工。
(3)竣工驗收:工程完成后,在監理人員簽字認可的基礎上,實行鄉鎮初驗,縣級按有關規范和標準,組織全面驗收。
(4)完善檔案管理:根據檔案管理要求從立項開始,到項目的實施竣工驗收,建立健全各種技術檔案、憑證檔案、數據檔案和圖像檔案管理。
(三)項目績效情況分析
1、項目經濟性分析。
根據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芒麥村委會芒旦村2016年度中國傳統村落保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實施方案,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符合施工質量的情況下盡可能的采用本地建設材料、使用本地技術工人,在施工中嚴格要求施工方嚴格控制施工程序、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費。
2、項目的效率性分析。
(1)項目實施進度。
按照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芒麥村委會芒旦村2016年度中國傳統村落保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實施方案,龍山鎮人民政府立即成立領導小組,按照相關程序進行招投標、簽訂合同、項目交辦、管理、竣工驗收等,目前已將文卜村平掌組傳統村落保護建設項目實施完工。
(2)項目完成質量。
通過成立龍山鎮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按照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芒麥村委會芒旦村2016年度中國傳統村落保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實施方案及簽訂的施工合同,嚴格控制施工程序、質量,監管到位,該項目的質量得到了保證,從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項目的效益性分析。
(1)項目預期目標完成程度
通過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建設將芒麥村芒旦自然村建成聚“民族文化、旅游、度假、觀光”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使經濟、文化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性轉變,顯著增強農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提高了村民對傳統古村落建筑物的保護意識,形成自覺保護、以擁有古建筑物為自豪的意識形態,有效促進我鎮傳統古村落的保護。
(2)項目實施對經濟和社會等鄰域影響。
經濟效益:通過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傳統文化旅游業在項目村進一步放大,促使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
社會效益:通過項目實施,能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可增強項目區群眾愛家鄉、爭發展,依靠自己勤勞致富奔小康的決心和信心,對促進該村乃至全縣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帶頭作用,樹立新農村建設的榜樣。
四、綜合評價情況及評價結論
通過有力的組織,芒麥村芒旦自然村傳統村落保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已按照實施方案建設完工,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村民對傳統古村落建筑物的保護意識,形成自覺保護、以擁有古建筑物為自豪的意識形態,有效的促進了我鎮傳統古村落的保護。自評分94分,分別為:產出指標37分,效益指標40分,滿意度指標17分。
五、主要經驗做法
1、文化保護意識和實地調查同等重要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意識。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強化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領導干部充分認識到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做好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要建立起村民自發保護的機制,激發和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村民是傳統村落及其文化的擁有者,是保護傳統村落的主體。要通過宣傳、教育,傳授保護的知識和方法,幫助他們克服對傳統村落文化的“自鄙”心理,珍惜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二是全面開展傳統村落及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和普查工作。要積極開展農村傳統村落及其文化的全面調查和評估工作,摸清文化家底,將那些淹沒在山野民間、“隱姓埋名”的珍寶很好地挖掘出來,加以保護。同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清理村落遺產,分門別類建立檔案,建立傳統村落名錄,確定保護對象,實行分類保護,分級管理。
2、應注重傳統村落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傳承
在新農村建設中,除了加強對新農村的合理規劃,保護好傳統村落傳統建筑風貌外,還要善于挖掘、整理傳統村落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注重對鄉村人文生態的保護和利用,以更好地發揮民間傳統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首先,要重視傳統村落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研究。傳統村落傳統文化也像傳統村落建筑一樣,面臨失傳或消失的危險,應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全面調查、搜集、記錄和保存與傳統村落相關的文化現象,進行搶救性保護。
其次,傳統村落文化是農耕文化的結晶,是村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世代相傳下來的實踐經驗和智慧的總結。無論風水理論中的生態理念,祭祀儀式中的傳統道德、倫理教化,還是民風習俗、鄉規民約中體現的人文精神,農村鄉土社會人際關系中特有的鄉情、親情,其本質都是和合文化的體現,強調和諧和善,順其自然。傳統村落文化所強調的村落、村民與地理(風水)、氣候、河流、山脈、樹木、植被、動物等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和善、團結互助,對于我們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增進農村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都具有現實意義。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保護農村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生態系統,發揮傳統村落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使之轉化為巨大的精神財富,更好地為營造農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龍山鎮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