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2-7-/2022-0103003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鎮安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發展規劃 | 發布日期 | 2022-01-03 |
| 文號 | 瀏覽量 |
未來五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鎮安所處的大局方位看得更清楚,把肩負的使命責任把得更精準,更好地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緊貼大局需要、順應潮流大勢、符合人民愿望,抓住“彎道趕超”的新機遇,實現跨越大發展,創新思維方式,匯聚興鎮富民力量,統籌推進農業規模化、旅游品牌化、治理現代化,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勝利成果,有序銜接鄉村振興,建設特色農業示范區、溫泉康養旅游度假區,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鎮安打牢基礎。
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主要經濟指標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不低于全縣平均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82400萬元以上,年均增長5%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500萬元以上,年均增長5%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0萬元以上,年均增長3%以上。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達112400萬元、50000萬元以上,年均分別增長5%、10%以上,綜合實力達到全縣中上發展水平。
——調結構、促革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推進農業發展。打好綠色食品牌,按照休閑觀光旅游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續力打造鎮北田園綜合體,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發揮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用,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揚長避短、合作共享,帶動農戶發展,把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業創業機會留給農民,走出特色產業的新路子。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搶抓機遇,帶著目標往前趕,帶著責任抓項目。配合有關部門全力以赴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所有項目落得住、建得快、早達效。創新招商引資模式。結合鎮安實際,圍繞轄區項目抓招商,采取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專業組織招商等方式,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建機制、抓整治,聚力建設美麗宜居家園。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家園。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環境。加強生活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治理,規劃建成電解垃圾焚燒爐2座。持續推進河(湖)長制,加快水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做好農業污染源防治。扎實做好秸稈垃圾禁燒工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面貌。培育文明鄉風,建設五彩鎮安。深入推行“以文化人”文化引領工程,持續開展“綠色家庭”“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讓農村善行義舉蔚然成風。促進鄉村移風易俗,弘揚農村優良傳統禮俗,倡導勤勞致富、誠信重禮、文明節儉,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攀比炫富等不良風氣。進一步推進“文明村鎮”“美麗庭院”“星級文明戶”創評工作。
——辦實事、惠民生,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實施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落實特困供養、城鄉低保、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等民生政策,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措施,落實好優撫安置政策,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加大“三留守”、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關愛力度。探索引導社會化養老服務,完善康養一體化體系,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能力。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推動醫院、學校、廣場等公共事業建設,創造便利宜居環境。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繼續加強校園安全環境,持續做好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加強公共衛生工作,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及全民健康體檢,提高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創新醫療體制,進一步規范村級衛生室管理,提高醫療水平。依托各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水平。
——夯基礎、聚合力,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加強創新社會治理。深入實施基層社會治理“3456工作法”,大力推進農村末梢治理體系建設,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強化應急管理能力。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堅持依法治訪,嚴厲打擊纏訪、鬧訪等非正常上訪行為,切實暢通信訪渠道,突出做好信訪積案化解,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和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切實保障公共安全。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完善科學民主決策和行政權力規范運行機制,不斷提高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實施“八五”普法規劃,落實“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責任制,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法治創建、法治惠民活動,著力提升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