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4-3/20240903-00010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臘勐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發展規劃 | 發布日期 | 2024-09-03 |
| 文號 | 瀏覽量 |
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為:農村經濟總收入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上年持平,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6.5%、7%,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重點要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聚焦強“三農”、促增收,在打造富裕臘勐上取得新突破。堅定不移抓實“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注重開發式幫扶和兜底保障相結合。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持續深化滬滇協作、定點幫扶和“萬企興萬村”行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升產業就業組織化程度,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分類幫扶機制,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拓寬特色產業、庭院經濟、電商直播、致富車間、農旅融合增收路徑,全力確保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扛牢政治責任夯實發展“耕基”。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狠抓糧食生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科學統籌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端牢糧食安全飯碗。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持續強化土地用途管制、積極盤活存量資源、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切實提升鄉村振興用地保障能力。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快構建農業全產業鏈,著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培育農業品牌。積極鞏固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持續打造“一張名片”“兩個萬頭”和“三個萬畝”特色產業樣板,逐步形成以咖啡、肉牛、生豬、烤煙、水果、蔬菜等產業為主體、多元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加大市場主體招引和培育力度,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著力提升產業規模化、組織化水平。深入做好農文旅融合文章。加快推進松山1887精品咖啡莊園建設,打造產加銷一體、農文旅融合的現代產業示范項目,全面延伸咖啡產業鏈條。著力打造“一心兩翼三區”鄉村振興示范帶,超前謀劃籌備咖啡文化月活動和第三屆嶺崗寨“芒果節”,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全面推進“松山味道”品牌打造,著力打造松山“土”字號、“特”字號系列產品。加大電商直播等技術培訓和線上平臺營銷力度,帶動廣大群眾拓寬增收致富門路。
(二)聚焦抓項目、強基礎,在打造實力臘勐上取得新突破。繼續堅持“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努力加快教育、交通、水利、民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項目謀劃力度。緊盯國家政策導向與資金投向,提高項目謀劃儲備質量和水平,聚焦教育文化衛生和農林水路等重點領域,謀劃一批強基固本的基礎項目、延鏈補鏈的產業項目、惠及百姓的民生項目,充實完善項目庫。重點謀劃實施松山大寨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臘勐社區老墳梁子烤煙、芒果產業和沙子坡養慶水果蔬菜產業提質增效,西邊寨茶馬驛站建設,大龍長箐電能烤房建設,臘勐大洼子至惠通橋道路建設及長嶺崗村主路改造、大龍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重點項目,著力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打牢基礎。加大項目推進力度。抓實固定資產投資,建立班子成員掛鉤項目責任機制,全力以赴抓好項目建設落地,落實目標責任考核、現場協調推進、時序進度倒逼、工程項目清單等制度,確保新建項目早落地、快推進。持續跟蹤服務在建項目,加快推進臘碧公路、松山1887精品咖啡莊園、臘勐中學綜合樓等重點項目建設,爭取早日建成達效。加大項目招商力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行政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不斷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發揮資源區位優勢,圍繞松山旅游小鎮、臘勐加油站、農文旅融合項目和水果、蔬菜、茶葉精深加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緊盯比較優勢招商、產業鏈價值鏈招商、現有企業以商招商,推動形成招商引資新格局,確保完成1500萬元招商引資任務。
(三)聚焦美生態、提顏值,在打造魅力臘勐上取得新突破。堅持生態優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保持生態環境監管和突出問題整治高壓態勢,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抓好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風險防范與保護,落實天然林保護制度,抓好森林草原防滅火、森林草原病蟲害監測、森林生態效益保護等工作。不斷完善“林長制”配套制度和工作機制,細化落實林長巡林工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持續做好環境污染防治。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大力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三水共治”,常態化推動河湖清“四亂”“河長清河”行動,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進化肥、農藥、地膜減量增效,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進綠美鄉村建設。深入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計劃,統籌抓好“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一村一示范”建設為契機,堅持抓點成典、推典成景,深入實施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計劃,持續加強綠美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庭院經濟、環境整治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深化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四)聚焦重教育、育人才,在打造活力臘勐上取得新突破。錨定“358”目標和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不動搖,在組織領導、資源整合、隊伍建設、學校安全上加大力度,扎實推動教育強鎮建設。強化黨政同責辦教育。嚴格落實領導干部掛鉤聯系學校制度,切實履行控輟保學“三長”雙線包保責任,壓實鎮村協同抓教育工作職責,深化黨政主要領導、掛村領導、總支書記、法治副校長、健康副校長每月“五進”校園機制,深入學校了解工作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存在問題,統籌抓好思政教育。加大捐資助學力度,大力表彰優秀學生和重教家庭,建立家校聯動抓教育機制,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強化資源配置補短板。按照集約資源、提升質量的原則,優化教育布局,提高辦學質量,審慎穩妥推進沙子坡小學等校點撤并工作,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實施臘勐幼兒園遷建、臘勐中心學校學生宿舍樓建設項目。加快推進臘勐中學綜合樓建設,力爭2024年投入使用,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強化隊伍建設提質量。加大教師培訓培養和師德師風建設力度,持續發揮保山市教育體育局掛鉤臘勐優勢,加強溝通對接,深化市級優質學校與我鎮中小學結對幫扶,健全請進來培訓指導、送出去跟班學習長效機制。落實關心關愛教師制度,持續開展優秀教師表彰、困難教師幫扶、先進典型選樹。落實《保山市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十項清單》,嚴格規范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項進校園,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為教師提升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創造良好環境。強化學校安全優環境。建立部門聯動開展學校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機制,及時解決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等問題隱患。大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全面推行“1530”學校安全教育模式,創優教育發展環境。建立班子成員掛村“抓”,“家村校”聯動“護”,“雙代理家長”制度“管”、干部結對幫助“扶”的責任機制,全方位織密織牢未成年人安全防護網。
(五)聚焦惠民生、優服務,在打造幸福臘勐上取得新突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聚焦醫療、就業、社保等關鍵領域,讓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惠及群眾,著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優化衛生健康服務。持續深化醫療衛生改革,深入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積極爭取實施臘勐衛生院改擴建項目,完善村衛生室運行機制,健全村醫隊伍管理機制。加強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補充保險的有效銜接,加大對困難人群的醫療救助力度。實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和傳染病聯防聯控體系,增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應急能力,建設“健康臘勐”。提升就業保障水平。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開展創業培訓,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扶持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有創業愿望和需求的勞動者自主創業。深入開展“春風行動”“企業招聘周”“紅色勞務”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力爭實現全年新增就業1500人以上。強化社會保障能力。穩步推進健康養老事業,全面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強化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救助,貫徹落實“掛聯代幫”機制,為“一老一小”創造更加美好、更高品質的幸福生活。動態調整城鄉低保范圍和標準,加強因病因災救助,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抓好社會保險參保擴面及參保結構優化調整,保持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均在99%以上。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統籌做好婦女兒童、殘疾人、老齡和慈善等公益事業。
(六)聚焦強治理、促和諧,在打造和美臘勐上取得新突破。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深入推進“五治”融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突出問題整治和社會治理創新,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持續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全面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創建開展好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志愿服務活動。廣泛開展家風家訓教育、“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評比等群眾性創建和文化惠民演出、科普知識下鄉等惠民活動,深化移風易俗,弘揚文明鄉風,持續深入開展高價彩禮、厚葬薄養等專項治理,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不斷激發崇德向善正能量。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黨建引領,推進“五治融合”,深化自治實踐,推行“一核四會”民主自治機制,鼓勵、支持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作用,激發群眾參與鄉村建設、公共服務、矛盾化解等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厚植鄉村社會治理根基。全力推進鎮、村(社區)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運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推進矛盾糾紛“三級三次”調處機制,大力推進“雪亮工程”和“平安臘勐”創建,確保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不斷增強鄉村發展“軟實力”。加快推進法治臘勐建設。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把法治建設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化社會治理改革,全面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普法強基補短板“個十百千”行動,著力建設覆蓋鄉村的公共服務法律體系。鞏固拓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成果,不斷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基層“平安細胞”創建,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著力抓好平安臘勐建設。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化解機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和“三管三必須”工作要求,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持續加強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建筑施工、食品藥品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和地震災害防范應對工作,完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和體系建設,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