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4-3-/2016-043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臘勐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發展規劃 | 發布日期 | 2016-04-30 |
| 文號 | 瀏覽量 |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臘勐鄉全面提高農民收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階段。制訂好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對于臘勐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堅持科學發展,立足地方實際、搶抓有利形勢、凝聚群眾意愿,明確今后五年的發展目標、指導思想和總體部署,是全鄉上下在“十三五”期間的行動綱領。
一、“十二五”回顧
(一)“十二五”期間的主要成績
“十二五”期間,全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生態立鄉、農業強鄉、科教興鄉、文化旅游名鄉”四大戰略,努力將臘勐打造成為“抗戰文化旅游目的地、高原特色產業聚集點、平安法治創建示范區”,全鄉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
1.全鄉經濟較快發展。預計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9600萬元,年均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957元,年均增長18.9%,公共財政收入1310萬元,年均增長28.1%,金融存、貸款余額分別為21823萬元、8762萬元,年均分別增長27.8%和12.8%。
2.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十二五”期間,預計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36864萬元,成功實施通村道路硬化、土地整理、水利建設等工程項目,鄉、村面貌基礎設施有效改善。交通方面,完成臘碧公路通鄉油路過境段17.5公里改造工程、10個村38.93公里通暢工程、大埡口至小松林公路建設、新修和擴建蔗區公路400余公里、修建改善生產生活道路210公里,養護農村公路總里程38.7公里。農水方面,完成“興地睦邊”重大農田整治項目,松白大溝和混當大溝除險加固、長箐水庫和小爛壩水庫除險加固,大龍新田溝等4條溝渠建設,覆蓋大埡口社區、臘勐社區、松山村和大龍村5570畝耕地的煙水工程、長箐水庫至大龍新寨子煙水工程,建成煙草“彩虹水窖”1020口,完成松山村、新和、長嶺崗等6個村人畜飲水工程,董甕上組、家松園、紅楂子箐、杞木寨、黃家水井等15個村民小組及臘勐中學、臘勐社區集鎮人飲工程建設。完成中緬輸油氣管道過境段土地復墾、水保工程。有序推進大瑞鐵路過境段、紅色旅游線路過境段、勐梅河三級水電站項目建設。電力方面,完成35千伏變電站建設,通過電網建設和改造,形成了35千伏覆蓋各村,10千伏及以下覆蓋各小組的輸電網架。新農村建設方面,完成了大埡口新村新農村縣級示范村項目道路硬化工程、“美麗鄉村”、部分景觀提升建設,大龍村新寨子、白泥塘社區三岔樹等6個邊境地區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實施了一批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集鎮方面,完成了臘勐鄉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狠抓了臘勐社區、大埡口社區及白泥塘社區集市街道、道路兩邊的日常保潔,建成垃圾焚燒爐3個,配備垃圾車1輛,添置了垃圾臨時堆放和清運設施,全方位加大了村容鄉貌的改造力度,使集鎮衛生創建工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3.產業發展有效推進。“十二五”以來,積極做好“穩固煙、提產糖、壯大果、做強畜、復壯林、突破藥”六篇文章,產業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預計2015年,糧食總產量1035萬公斤,年均增長8.1%;烤煙產值5100萬元;甘蔗產值1800萬元;培育滇重樓123畝,附子150畝,石斛實現年產值500余萬元,持續推廣澳洲堅果、糯橄欖種植。畜牧產業發展加快,預計2015年出欄生豬3.7萬頭,羊出欄0.3萬只。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全鄉共有農業生產合作社、協會等29個,注冊資金764.15萬元,合作社、協會在組織生產、市場開拓和創牌上做了大量工作,促進了特色農業的發展。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按照松山抗戰文化名片的定位和規劃,穩步推進松山保護和開發。隨著松山被授予“云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云南·松山國防小鎮”、“愛國奉獻·衛國戍邊教育基地”稱號,松山抗戰遺址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抗戰遺址,松山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圍繞抗戰旅游,服務能力逐步提高,鄉駐地現有子高地酒店、松山酒店等酒店4家,旅游服務設施得到改善,大埡口新村新建3家農家樂,餐飲服務得到提升,白花蛇舌草、“路山橋”等系列產品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門類增多。預計2015年,接待旅客50萬人次。
4.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一是教育事業逐步優化。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幼兒園數量由2010年的無到有,共新建幼兒園1個,附設幼兒園2個。“兩基”質量穩步提升,預計2015年,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鞏固率98.3%,中考率85.71%,其中750分至888分有85人,889分至960分36人,961分以上7人,中考全縣綜合排名第五名。教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十二五”以來,學校舍安全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項目、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工程、邊境地區轉移支付資金項目,共投入項目資金5145.71萬元,排除危房4558平方米,新建校舍16938萬平方米。完成了云天化松山希望小學、臘勐小學薄弱學校項目、臘勐小學學生宿舍樓、新和小學教學樓、白泥塘小學學生食堂等建設項目。二是文體事業發展較快。長箐大寨子、大埡口新村、臘勐嶺崗寨等文化場所建成投入使用,民族民間文藝匯演暨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排節目展演取得較好成績,農家書屋覆蓋率100%,“村村通”、“戶戶通”順利實施,預計2015年,電視綜合覆蓋率95%。三是衛生計生事業持續推進。衛生院住院樓建成投入使用,衛生所建設進展順利,全鄉醫療衛生業務用房達1600平方米,病床總數20張。“獎優免補”、“少生快富”等計劃生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2%以上。四是社會保障應保盡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預計2015年,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以上。同時,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及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有效落實,殘疾人生產發展狀況明顯改善。五保供養,民政優撫扎實開展,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鞏固深化雙擁創建成果,進一步落實擁軍優撫工作。五是扶貧開發有效推進。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700萬元,實施了產業扶貧、易地搬遷、安居工程等項目,農村基礎設施有效改善。“十二五”期間,完成536戶農村危房改造,解決了1.58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六是社會管理不斷加強。進一步完善了安全生產、防汛工作責任機制,深入推進“6995”平臺建設、平安法治建設工作,全面落實信訪和綜治維穩工作機制。
5.政治文明有效加強。黨的基礎組織建設全面推進。認真組織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成了第九屆村民委員會和村級黨組織換屆工作,為民務實清廉形象進一步樹立,各級黨組織的核心堡壘作用進一步增強。強化黨員隊伍建設,突出發展質量,注重教育和管理,黨員隊伍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發揮。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始終堅持依法行政,提高服務效能,加大對重大項目、重要工作、重點環節的監督監察,強化政府效能建設。鄉人大積極支持政府開展工作,把支持貫穿于監督全過程。對重點監督事項實施跟蹤監督、重點督辦。全鄉嚴格落實廉政責任,抓實村組財務管理,結合《村級財務聯簽會審制度》,制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三重一大”會議記錄本》,使村級財務運行做到事前有商議、事中抓監督、事后保規范。為民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成績,為民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掛牌運行,松山村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試點工作積極推進。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經濟總量較小。傳統產業比重大,效益低,但農產品多以原始的形式,低廉的價格進行銷售,農戶發展還缺乏啟動資金和必要的生產性投入,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二、三產業規模極小,無產業基礎。
2.基礎設施薄弱。交通、通信、飲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不能適應發展需要,鄉村面貌依然落后、集鎮功能不全、規模小。
3.扶貧任務艱巨。貧困“規模大、分布寬、程度深、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特點突出,因病返貧,因學致貧現象突出,扶貧解困難度較大。
4.生態環境脆弱。受地形地貌、地質環境、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森林覆蓋率低,局部地區缺水問題嚴重,旱災和水災時有發生,生態環境壓力大。
二、“十三五”的發展機遇
云南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一廊”,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戰略以及保山深入實施“六大戰略”,縣委、縣政府加快推進“四化工程”,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全力構建“六大支撐體系”,按照“1+2”思路推進文化旅游“三張名片”打造提升,將抗戰文化打造放在首要位置的提法,十分有利于臘勐獨特的松山大戰遺址有效保護開發利用,為我鄉戰略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三、“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準確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生態立鄉、農業強鄉、科教興鄉、文化旅游名鄉”四大戰略,以“強農興旅選特色”為主體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注入市場觀念、激活品牌潛能,搶抓有利形勢和重大發展機遇,爭當全縣產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排頭兵,努力將臘勐打造成為抗戰文化旅游目的地、高原特色產業聚集點、平安法治創建示范區,實現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二)主要目標
圍繞建設生態農業強鄉的目標,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公路交通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發展優勢農、林產業,利用有限資源,加大生態產業建設;結合地方資源和產業發展,致力旅游業發展。按照保山市“翻兩番、增三倍”目標,力爭到201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2325萬元,到2020年,達49436萬元,以2015年為基數,年均增長10.8%;全面消除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到2018年達11436元,到2020年,在2010年3346元的基礎上增三倍達到13384元,以2015年為基數,年均增長10.8%;以2015年為基數,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1446萬元,年均增長2%,固定資產總投資12040萬元,年均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群眾素質有較大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居住、交通、文化、教育、衛生和環境等方面條件均有較大改善,農村面貌明顯改觀,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
四、主要舉措
(一)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1.不斷優化農業結構。積極引導各類農民經合組織,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因地制宜,以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方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1)穩定糧食生產。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播種面積底線,到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35990畝,糧食總產達1147萬公斤,年均增長2%。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利用率,提高單產,促進糧食增量。
(2)選優特色產業。規劃到2020年,蔬菜種植2500畝,產值2500萬元;結合松山旅游小鎮建設,花卉種植2000畝,年產值10000萬元。盤活各村(社區)現有資源,進一步探索農村經營合作方式,主推“小規模、大群體、抓大戶、建小區”的養殖模式,以生豬、黃山羊、黃牛和蛋雞為主,實現畜牧業多層次多方位發展,打造綠色有機、安全、環保畜牧業。到2020年,各類標準化養殖示范大戶50戶,羊存欄 2萬只,出欄 1.8萬只,牛存欄 2.2萬頭,出欄 0.7萬頭,生豬存欄 6萬頭,出欄 5.8萬頭,雞存欄14萬只,出欄10 萬只,建標準化棚圈0.5萬平方米。大力發展生態林業,通過土地承包、流轉等形式,加大林業示范基地建設,到2020年,核桃撫育管理30000畝,發展澳洲堅果等經濟林6500畝,繼續推進怒江流域高黎貢山糯橄欖精品莊園打造,種植糯橄欖5000畝,種植重樓、黨參、附子、白花蛇舌草等特色中藥材1000畝,發展林下養殖戶50戶,石斛種植戶100戶,實現林業產值6280萬元。
(3)穩固傳統產業。到2020年,甘蔗種植面積穩固在1.4萬畝,實現農業產量4.2萬噸,產值2000萬元。烤煙種植面積11100畝,收購煙葉30000擔,產值5000萬元。
2.積極發展特色旅游。臘勐旅游主要是“一路、三中心”,分別是“史迪威公路”、“大埡口松山旅游小鎮抗戰文化旅游區”、“臘勐綜合旅游服務區”、“白泥塘百年老街商貿旅游區”。以松山抗戰遺址為核心,按照總體規劃,圍繞“兩區兩地”建設目標,做好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建設服務工作。完成大埡口沿街居民騰房搬遷工作,爭取和整合項目資金,加快遺址核心區及周邊村寨新農村建設,完善服務設施。按照松山戰役舊址文物保護規劃,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健全機制,加強松山戰役遺址遺跡日常監管,確保遺址遺跡得到有效保護。計劃開辦農家樂、農家旅館20家,發展賓館15家,床位數達1000個,提升“吃”“住”能力;爭取項目實施道路建設,做好鄉村道路管護,保障“行”的要素;圍繞龍山卡、八〇八水庫、滾龍坡、大埡口、老干塘、松山子高地、臘勐老街、惠通橋等8個重點周邊區域的打造,開發以松山抗戰歷史博物館參觀、滇緬公路、惠通橋、紅旗橋等的游覽、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的歷史尋訪,以松山主戰場遺址、沿登山棧道登至松山之巔、風光游覽為主的戰場游覽,以騎馬、步行游覽為主臘勐鄉域內的茶馬古道游覽,白泥塘百年老街商貿文化旅游,怒江沿岸風光游覽,大龍休閑農業觀光、農家樂,松山溶洞游覽,提升“游”的功能;扶持小蓋紅糖、白花蛇舌草、蕓香草等本土特色產品開發,手工藝品中植入抗戰文化元素,推進旅游商品打造,豐富可供“購”的品種;協調推進游客互動體驗區、軍事拓展與訓練區建設,讓游客體驗松山戰役叢林攻堅戰的艱辛,挖掘獅燈、傈僳族打歌、彝族的“窩者”等民族文化,增強“娛”的功能。通過對外交流、媒體宣傳等方式,全方位加大松山品牌宣傳推介力度,使松山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到2020年,實現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
(二)提升改造集鎮新區建設
積極整合資金和項目,建設集鎮新區。到2020年,力爭臘勐集鎮人口達到5600人。完善集鎮功能,按亮化、綠化、凈化的要求,進一步發展臘勐鄉集鎮區。爭取實施集鎮道路修繕硬化、排澇渠治理等項目工程。規劃擴建文化站,使其包括青少年活動中心,規劃新建一所養老院,完善鄉駐地主干道兩側已經形成的商業街,同時在東面的居住區內新建一條商業街,在鄉駐地設置一個占地0.05公頃的垃圾中轉站。優化配置土地資源,讓利于民,由群眾自建商住安居工程。
(三)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十三五”期間,計劃投資42216萬元實施85個新建項目。
1.交通建設。加強鄉村公路養護管理,爭取實施四道灣至新田壩、白泥塘至響水河、大龍村委會至大龍上、下組等11條89.8公里的村莊道路硬化。
2.水利建設。爭取實施臘勐河治理項目、大龍村人畜飲水凈化工程、臘勐集鎮人飲工程、滇緬公路邊溝灌溉工程、大龍片區節水灌溉工程、沙子坡片區節水灌溉工程、臘勐片區節水灌溉工程、新田壩片區節水灌溉工程、養慶溝防滲加固工程、松白大溝前段防滲加固工程、集鎮污水管網建設項目、集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繼續組織實施好“五小水利”項目,改造塘、堰、渠,保證農業灌溉,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臘勐中心學校附屬工程建設,臘勐初級中學綜合科技大樓建設、臘勐中心幼兒園建設項目等24個學校建設項目;新建臘勐衛生院職工宿舍樓1幢;建臘勐派出所職工宿舍樓1棟;建計生服務中心綜合樓1棟;建占地50畝的應急物資儲備庫1個;爭取實施大龍溝幫腳地質災害治理、大龍松林地質災害治理、新和白追林地質災害治理、怒江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每年完成20個新農村建設項目;完成500戶安居房建設;實施扶貧開發整鄉推進項目。積極做好大瑞鐵路過境段、紅色旅游線路過境段、勐梅河三級水電站等重點項目建設協調服務相關工作。全面完成村級活動場所、村級衛生所和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建設。通過擴大有線電視傳輸系統建設和“直播衛星接收設備”發放,實現全鄉電視收視的全覆蓋。應用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北斗衛星導航、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四)大力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1.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進一步調整優化教育布局和結構,構建起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有機結合、協調統一的領導和工作格局,形成依法辦學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實現學校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全鄉小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達分別達到100%和99%;教學基礎設施完善,排除學校危房面積2702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積14211平方米。發展現代遠程教育,關愛留守兒童,抓好學前教育。
2.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大力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結合松山保護與開發,推進勞動力由農業向旅游業轉移。
3.力促農村文體事業。推進農村文化廣場建設,完善群眾性文體設施。繼續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書屋、電子閱覽室等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建成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廣播電視和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不斷提高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率,徹底解決居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問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積極開展全民健身等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業余生活,推進文體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4.加強農村醫療服務。完成農村衛生所建設,鞏固農村醫療體制改革成果,實施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強農村基層衛生隊伍建設,提高農村衛生人員專業知識和醫療水平,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控制傳染病。
5.認真落實民生政策。健全工作機制、強化措施、精心組織、狠抓落實,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民生工程,對質量管理嚴格實行項目終身負責制,確實把民生工程建設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幸福工程,切實加強工程后續管護,確保發揮持久效益。嚴格民生資金發放手續,確保及時足額發放到人,切實保障資金安全。全面規范落實新農保、新農合、大病救助、危房改造、技能培訓等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夯實發展基礎,促進民生改善,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鄉人民。
6.加強土地管理工作。統籌國土空間布局,科學安排耕地、建設用地、生態用地以及需要整治的土地,劃定耕地保護紅線、集鎮建設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和需要治理土地的范圍。嚴守耕地紅線,嚴格用途管制,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規模,嚴格落實以補定占、先補后占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嚴格按照經國務院批準的方案有序進行退耕還林。增強服務保障能力,從用地預審開始,到項目竣工驗收,對土地開發、利用實行全程監管。通過嚴格的預審把關,完備的土地出讓合同,強有力地履約保證金制度和嚴格的竣工驗收,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到實處,用出效益。進一步擴展農村集體土地權能,積極有序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的確權登記發證。
7.提高計生工作水平。著力實施“三項制度”,強化利益導向機制,引導群眾自覺自愿執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依法查處“兩非”案件,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別比。認真貫徹“單獨兩孩政策”,有效控制計劃外生育,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建立“以宣傳倡導為主、以服務關懷為主、以基層自治為主”的工作機制,切實轉變工作方法,提高群眾滿意率。到202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達 %以上。
8.增強應急處置能力。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應急保障等能力,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
(五)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到2018年底,貧困對象擺脫貧困。
1.統籌推進精準扶貧。按照精準定位,扶貧到村、到戶、到人的思路,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做到應扶盡扶。2015-2018年,要認真推進7個到村到戶。一是結對幫扶到村到戶,堅持“54321”結對幫扶與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基層黨建“雙推進”相結合,做到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二是產業扶持到村到戶,培育引導專業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打造臘勐鄉產業品牌,改變農戶個人自產自銷、粗放經營的低競爭力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提高農戶收入,形成農糧蔬果、中藥材基地和觀光旅游的農業布局,實現貧困村向新農村、小康村轉變,貧困戶向寬裕戶、小康戶轉變。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到村到戶,推進水、電、路、房、信息等建設到村到戶,切實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四是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到村到戶,推進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村社區治理機制。五是能力素質提升到村到戶,每個貧困勞動力全部接受勞動技能培訓,至少熟練掌握一項技能或實用技術,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六是金融服務到村到戶,協調推動金融機構和網點向貧困村延伸,使貧困對象更大程度的享受金融服務。七是考核驗收到村到戶,建立嚴格的考核驗收機制,把貧困村退出作為評定領導干部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繼續實施整鄉推進、雨露計劃、易地扶貧搬遷等專項扶貧工程。“十三五”期間,著力實施扶貧整鄉推進1個,扶貧安居500戶2050人,易地扶貧搬遷2788戶11208人。
2.積極爭取上級扶持。“十三五”期間,要繼續爭取國家、省、市、縣對興邊富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投入;進一步爭取和龍市義務教育“兩免”、寄宿制學生生活、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低保人口大病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就業培訓、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補助政策,給群眾真正得實惠。
(六)著力推進依法治鄉進程
更加注重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努力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轉向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村民依法自治的軌道。突出民生重點,堅持立改廢并舉,制定完善符合法律規定和道德規范的村規民約。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執法合力,嚴厲打擊各類違法事件。進一步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注重領導干部教育培訓,強化學校陣地宣傳作用,持續對群眾進行普法教育,使全鄉上下知法、懂法、守法、尊法。完善法律服務體系,認真總結松山村平安法治示范村建設的成效和經驗,著力打造“平安法治創建示范區”。堅決制止和糾正損害群眾利益行為,進一步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抓實矛盾糾紛“三級三次”調處機制和民情民意訪談制度,讓問題早反映,矛盾早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和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進一步完善救災應急體系建設,扎實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完善精細化社會管理機制,發揮好“6995”信息平臺作用,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黃賭毒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防范打擊非法宗教活動,積極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七)有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大力實施綠化荒山行動,嚴格落實核心區林木禁伐措施強化對森林資源、遺址遺跡的保護。“十三五”期間,綠化造林0.8萬畝,怒江沿岸重點區域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到2020年,實現森林覆蓋率46.5%。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以村容村貌整治、沼氣池修建、人飲工程建設、木本油料作物種植、基本農田和公益生態林保護等措施為抓手,積極構建集潔凈家園、水源、能源、田野、森林于一體的鄉村生態立體環保體系,力爭大多數行政村達到生態文明村標準。“十三五”期間,新建太陽能200座,沼氣池300個,集鎮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90%、100%。
(八)全面加強政治文明建設
1.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黨(總)支部班子成員的教育培訓,提升綜合素質,真正做到基層黨組織班子強、思路清、機制好。加強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后備人才庫,實行動態管理,著力解決基層組織后繼乏人的問題。對外出務工經商創業有成、愿意回鄉服務群眾的農村黨員,年富力強、熱心服務、思想觀念新、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年輕有為黨員,要重點培養、跟蹤培養。嚴格黨員教育管理,疏通不合格黨員“出口”,實現黨員隊伍循環凈化。建立健全并全面落實村級民主議事、民主決策、黨務公開、村務公開、民主理財、民主監督等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推廣“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深入推進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進一步規范監督內容、權限和程序,保證村級各項事務公開、公平、公正,真正做到群眾滿意,組織滿意。
2.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要進一步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水平,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廉潔高效政府。要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公眾和媒體輿論監督,確保決策合理合法、執行順暢高效、監督有力有據,堅決讓權力規范、陽光運行。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促進步,真正做到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堅持集中財力、精力,實實在在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嚴格問責干部職工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切實提高干部隊伍的責任擔當意識、崗位奉獻意識、改革創新意識、清正廉潔意識,打造一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隊伍。
3.切實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鄉村領導班子要帶頭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好理論武裝、指導實踐的工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好干部標準,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完善領導聯系群眾制度和工作方法,引深領導干部下鄉住村包村和“訪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訪活動,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焦點難點問題。
4.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落實八項規定及省、市、縣一系列正風肅紀的實施意見,《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和《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堅持常態化整治“慵懶散奢”,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要求各級黨員干部要始終繃緊黨風廉政這根弦,不該拿的堅決不拿,不該要的堅決不要,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不該辦的事情堅決不辦,經得住誘惑考驗,守得好精神家園,自覺反腐倡廉、拒腐防變。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查發生在群眾身邊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與民爭利、欺壓百姓等“四風”問題,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