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5-1-/2022-0713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碧寨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發展規劃 | 發布日期 | 2022-07-13 |
| 文號 | 瀏覽量 |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鄉、農畜強鄉、科教興鄉、文旅名鄉”戰略,著力打造高中低海拔三條經濟帶,把碧寨打造成為特色農業種植示范區、特色畜牧規模養殖示范區、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示范區、峽谷風光旅游目的地。
預期目標是:到202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6億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達3.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39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以上。實現上述目標,重點要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報”和“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依托鄉級“十四五”規劃項目庫,主動服務和融入全縣整體規劃,積極爭取,推動全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一是持續改善農村交通設施條件。以解決好群眾“出行難、運輸難”問題為主攻方向,重點抓好12個行政村道路提升改造,不斷完善鄉村道路交通網。二是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供水專項行動,規范工程運行管理,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積極爭取實施一批抗旱應急水利設施和河道治理項目,有效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爭取實施一批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項目,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積極爭取實施一批農田水利項目,不斷滿足農田灌溉需求。三是推進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農村能源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使用,推進實施鄉村電網改造,全面保障群眾用電安全。四是加快物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產業發展需求,重點規劃建設生鮮農產品冷藏、收購配送、現場批發、綜合交易、信息服務等服務中心,基本實現物流配送網點全覆蓋。五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4G網絡補短板工程,加快5G、產業互聯網等建設,不斷促進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融合發展。
(二)立足“規”和“推”,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差異化推進鄉村發展,構建城鄉協調聯動的融合發展格局。一是推進城鄉一體化。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立足碧寨地貌立體、民族多樣、人文多彩的顯著特征,加快推進村莊規劃進程,打造一批順勢而為、依山而建、突出特點、美麗宜居的鄉村規劃建設示范點。二是優化鄉村發展布局。加快推進美麗集鎮建設,圍繞集鎮主體功能,打造綠色集約高效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生態空間。三是推動鄉村聯動發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設一批具有鄉土氣息、邊疆特點、碧寨特質、現代文明的特色村莊,逐步形成“一步一處一美景、一戶一村一幅畫、一山一水一風光、一村一組一天地”的全域大美格局。四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始終保持政策措施總體穩定的要求,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依托“一平臺三機制”,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扎實做好脫貧戶后續幫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實現富裕道路上一個不掉隊。五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重點任務精準發力,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區域公共服務差距。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深入開展“美麗鄉村萬村示范行動”,大力實施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工程,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創造條件引進人才,切實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農村改革,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努力把碧寨建設成為鄉村振興先頭兵。
(三)著眼“特”和“合”,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立足碧寨自然資源稟賦,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思路,壯大農村特色產業、規模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型農業城鎮”。一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發展進程,到2026年,實現每個行政村一個主導產業,一個特色產品。做實做大傳統產業,大力培育壯大石斛、茶葉、青豌豆、香料煙、烤煙、甘蔗、黃山羊、生豬、肉牛等產業,結合各村實際,重點打造特色農業種植示范區、特色畜牧規模養殖示范區。二是建立現代產業經營體系。引進優秀企業,扶持本土產業“小巨人”,培育一批新型產業經營主體,推進合作社規范管理,打造一批現代農業莊園,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打造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示范區。三是搭建產業支撐平臺。強化科技投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大力推廣農村電子商務等網絡平臺運用,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四是打造“碧寨”品牌。構建政府推動、企業為主、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品牌培育工作格局,實施綠色食品品牌培育行動計劃,加快現有農產品品牌化,不斷增強產品、產業吸引力、影響力。五是發展現代旅游業。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探索農業旅游新形式,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碧寨立體型農業體系。依托碧寨民族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和多樣化農耕文明等資源,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充分發揮峽谷風光優勢,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
(四)圍繞“有”和“優”,不斷強化社會民生保障。始終把民生放在心上,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提升農村勞動力質量。強化勞動力就業培訓,提升就業服務水平,拓展農民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空間,依托“紅色勞務輸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促農民增收。二是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環境。優化師資隊伍配置,強化教學質量提升,力爭未來五年,碧寨教育教學水平再上新臺階。三是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強衛生院和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鄉村兩級健康服務能力。大力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建成一批整潔有序、健康宜居的頤養新村。四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抓實抓細全民參保計劃,開展全民參保登記,建立全面、準確的社會保險基礎數據庫。全面落實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符合人群應保盡保。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編密織牢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
(五)突出“預”和“治”,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夯實基層基礎,堅持黨建引領扭核心,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一是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堅持法治為本、德治為先、自治為基,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村組下移,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紛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二是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法治碧寨建設,促進群眾合理合法利益訴求及時、就地解決;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滿足群眾就近享受優質高效法律服務的需求,全面推進依法治鄉進程;強化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重點區域實現無盲區、全覆蓋。
(六)圍繞“制”和“護”,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一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及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健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發揮自然資源多重效益,形成美麗經濟。二是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突出林果經濟和林下經濟優勢,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優美、產業模式生態、綠色環保健康的碧寨特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三是持續改善人居環境。以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管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技術,逐步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全處理,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建設“產業生態化、居住城鎮化、風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環境衛生化”的美麗宜居村莊。
(七)凸顯“公”和“廉”,加快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不斷健全完善政府治理體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一是永葆忠誠本色。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二是嚴格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把政府行為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監督,提高行政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勇于擔當作為。圍繞縣委、縣政府要求,爭做“三有三敢三爭”干部,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嚴防“四風”反彈回潮,堅持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推動工作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打通抓落實的“最后一公里”,以“把紅旗插在山頂上”的決心,積極爭創“第一”。四是守牢清廉底線。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于政府工作和自身建設各方面,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健全防腐促廉長效機制,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全力維護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